《桃花源记》中,最能反映作者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外孙要预习初二语文下学期的《桃花源记》。闷住头阅读了半个小时,我要验收了。具体方式当然就是要求他朗读课文。他竟然很流畅地读下来了。 之后,我问他:这篇课文中,陶渊明写出了他幻想中的美好社会形态。最能体现这种社会理想的句子是什么? 外孙又看了看课文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又问:“为什么是这两句?” 外孙答:“这两句是写人的精神状态的。” 我夸赞他说:“你回答得很好。陶渊明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社会。这个社会的美好,必须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体现。怡然自乐就是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态。那么,作者写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只写了黄发垂髫呢?” 外孙摇摇头。我让他再看看注释。他表示还是不理解。 我告诉他,这就是作者的表达技巧。要揭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不需要把所有的人全部写出来,只写出特殊群体,或者说弱势群体的精神状态就行了。老人和小孩儿怡然自乐,就代表着整个社会所有人都能衣食丰足,不寒不馁。没有衣食之忧,才能心中愉悦,快乐幸福。 接下来,我又问,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反映出桃花源中的人们衣食丰足,生活幸福? 外孙看看课文说:“设酒杀鸡作食; 复延至其家皆置酒食。” 我说:“很对。来了不认识的客人,就设酒杀鸡招待,而且好多家都如此招待。一直招待了几天,说明那里的老百姓真的生活很好,很富足。在这个地方,没有争斗,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倾轧,生活和平安定,和谐美好,这样的社会,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毛泽东主席对这种社会状态是很赞赏的。他曾写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外孙似乎听懂了,点点头。他只是预习,有这些做铺垫,老师讲解时他会理解更深一些。
《桃花源记》中,最能反映作者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外孙要预习初二语文下学期的《桃花
清风山涧溪明月
2025-02-05 20:21: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