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我虽死却并未背叛..."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的刑场上,一个瘦

君自媒体 2025-02-05 20:07:01

"同志们,我虽死却并未背叛..."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的刑场上,一个瘦削的身影正在从容就义。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这位用生命诠释革命信仰的英雄,就是瞿秋白。 然而,在他用鲜血证明忠诚多年后,一份狱中手稿却让他背负了"叛徒"的骂名。建国后,毛主席却在1962年作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指示:“以后要少纪念瞿秋白,要多多纪念像方志敏这样的同志,”这又是为何? 1899年,江苏常州。在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世家中,年幼的瞿秋白正在经历家道中落的痛苦。母亲含泪离世,父亲终日彷徨,这个不到10岁的孩子,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苦涩。 苦难没有摧毁他,反而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在油灯下,他伏案苦读,诗书典籍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港湾。谁能想到,正是这段苦难岁月,让他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有了最深切的体会。 1917年,18岁的瞿秋白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在这里,他不仅掌握了俄语,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一个改变中国的梦想,在这个年轻人心中悄然萌芽。 "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工人阶级自己去奋斗!"这是1920年代,瞿秋白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激情呐喊。作为早期共产党人,他的文字犀利如刀,却又温暖如春。他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瞿秋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参与起草《三大政策》纲领,推动国共合作,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然而,政治的浪潮瞬息万变,他也曾经历过被边缘化的痛苦。 1935年初春,狱中的瞿秋白写下了那篇饱受争议的《多余的话》。这不是一份认罪书,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在文章中,他坦陈自己从文人到革命者的心路历程,剖析内心的矛盾与困惑。这份真诚的自白,却在后来被曲解为"动摇"的证据。 在刑场上,瞿秋白选择了最有尊严的方式离开。他拒绝了敌人的劝降,高唱《国际歌》走向死亡。这一刻的他,展现出一个真正革命者的勇气和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少纪念瞿秋白"的指示,让这位革命先驱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毛主席的这一评价并非对瞿秋白个人的全盘否定,而更多是出于当时环境下的政治考量。那时方志敏等烈士的事迹更符合特定环境下的需要。 如今我们重新审视瞿秋白的一生,看到的是一个宁愿赴死也不放弃信仰的坚贞不屈革命者。值得每个人学习敬仰!

0 阅读:52
君自媒体

君自媒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