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和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激烈争吵,林徽因气得指着吴晗

文山聊武器 2025-02-05 19:50:46

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和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激烈争吵,林徽因气得指着吴晗的鼻子,怒骂道:"我林家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 1920年,年仅16岁的林徽因踏上了远赴美国求学的旅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她主修美术专业,同时选修了建筑课程,这个选择为她日后在建筑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中,林徽因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艺术天赋。她不仅在美术方面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见解。 回国后,林徽因在清华大学任教,开始了她在建筑领域的深入研究。与丈夫梁思成一起,她走遍中国各地,考察记录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1937年,在山西五台山的考察中,林徽因和梁思成做出了一个重大发现。他们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佛光寺,这座建筑被证实建于唐大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57年。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建筑史学界。佛光寺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最直接的实物证据,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空白。 在研究过程中,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还合力批注了《大唐西域记》中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这项工作极其繁琐,需要大量的考证和推敲,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 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林徽因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为后来编撰《中国建筑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过程中,林徽因特别注意到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变迁。她和梁思成一起研究清代建筑的特点,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的翻译工作。 这本译著的完成,使得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得以系统保存。对于研究清代建筑史和建筑技术,这部著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在建筑研究之余,林徽因还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她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人才。 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林徽因为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学术成就,为后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建筑设计人才十分紧缺。林徽因凭借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参与了多个重要工程的设计工作。 1949年,她接到了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任务。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因为底座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工程要求,还要体现出庄重的民族特色。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林徽因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她研究了传统建筑中须弥座的设计特点,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方案中。 在她的精心设计下,纪念碑底座既保持了传统建筑的特色,又展现出新时代的气象。 除了纪念碑,林徽因还参与了新中国国徽的设计工作。国徽是国家的象征,设计要求极其严格。她将天安门、齿轮、麦穗等元素巧妙组合,设计出庄重大方的国徽图案。 此外,东北大学校徽和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主体建筑格局,也都出自她的手笔。 在参与建筑设计的同时,林徽因还十分关注传统工艺的保护。当她得知景泰蓝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时,立即投入到抢救工作中。 景泰蓝是中国传统的珐琅器制作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了保护这项工艺,林徽因多次前往手工作坊实地考察。 她仔细记录每个制作步骤,深入了解工艺特点。尽管身患重病,她依然坚持参与景泰蓝的图样设计工作。 在她的努力下,景泰蓝工艺得以保存和传承。这项抢救工作一直持续到1955年,使得这项传统工艺免于失传。 通过这些工作,林徽因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至今仍然值得建筑界学习。 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1949年12月,一场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焦点是苏联专家兰尼克夫提出的拆除北京古城墙的建议。 苏联专家认为,拆除古城墙可以为北京的现代化发展腾出空间。这个提议得到了包括郭沫若在内的多数规划局成员的支持。 当时的北京副市长吴晗也表示支持这个方案。他认为古城墙与现代化建设格格不入,保留下来反而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 面对这个提议,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北京的古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一旦拆除就无法恢复。 在会议上,林徽因据理力争,指出古城墙是北京城的重要标志。 然而,主张拆除的一方认为,保留古城墙会阻碍城市发展。他们认为,现代化建设比保护古迹更为重要。 会议结束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通过各种途径,试图改变这个决定。 他们多方奔走,向有关部门提交详细的保护方案。这些方案既考虑到了古迹保护,又兼顾了城市发展的需要。 然而,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失望。古城墙的拆除工作逐步展开,大片的城墙被夷为平地。 这个结果对林徽因的打击很大。当时她已经身患重病,这件事更加重了她的病情。 200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重建永定门。这项工程耗费巨大,但重建的建筑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

0 阅读:6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