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惨胜,但没有叫醒乾隆,这场战争一共打了四次,清朝前三战皆败,只不过第四战是两败俱伤,缅军有地利和火器优势,但拼综合国力缅甸还是耗不起鼎盛时期的清朝。
最后一战,缅甸倾尽国力殊死一搏,缅军水陆两军死伤数以万计,清军深入深山野林毒瘴之地,弓马优势不能发挥,却时常被缅军的西式火器偷袭伏击,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相继战病而死,尽管最后清军深入缅甸境内扩地颇多,但参战清军已普遍厌战。
缅军也惨,军兵死伤大半,缅军统帅诺尔塔深感缅甸无力与大清长期战争,再打有亡国的危险,所以双方主帅不约而同的开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经过多次谈判,缅军14名将领与清军12名将领同意停战,互赠礼物,并签约画押。
缅甸于1762年冬入侵中国云南普洱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清缅双军签约停战,缅甸上表称臣收场。耗时7年,打了四次,大清耗银911万两。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的臣服,但最终并未实现乾隆的灭亡缅甸,扩张版图,饮马印度洋的战略目标。
缅甸,这个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一直以来就是本地区的强权,乾隆时期因为接壤英属印度更是得到大量西方先进的火器,一度是东南亚无可争议的霸主,也因为清缅战争的消耗而无力统一中南半岛。
清缅战争后,部分清缅战争的参战将领,看到了缅军西方枪械大炮的威力,自知清朝火器已经落后,就请求乾隆雇佣西洋军事技术人员,购置火器,仿制枪支,增强国防技术。
可乾隆兴趣不大,他爷爷康熙喜欢造大炮,他爸雍正对西方技术也感兴趣,但乾隆觉得“骑射乃建州之本”,因有灭亡准噶尔国的片面经验,他觉得火器那玩意威力没弓箭大,不适合北方草原骑兵作战,而且入关一百多年后本来八旗兵就对骑射技艺懈怠了,如果再依赖步兵火器,满人以后就不会骑马了。
想来想去,还是算了。乾隆这个算了,对清朝的影响之大甚至超过清缅战争本身。
几十年后的1840年,攻破清军海防的英军大炮,并没比缅甸的先进多少,再过二十年,精于骑射的满蒙铁骑更是在八里桥被英法的大炮打的满地找牙,乾隆皇帝心爱的圆明园就因为他这个“还是算了”,被焚烧殆尽,劫掠一空。然后大清国可谓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学啥都不赶趟,最终轰然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