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大爆突然让我想起来去年我写过的一个观点:
去年中国电影票房雪崩,很多人在找原因,但我一直不同意也很讨厌一种新闻表述叫“观众不爱看电影了”,“电影过时了”。
这话给我们电影这行说出了一种悲壮感,是观众喜新厌旧抛弃了电影,但实际上呢?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2023年票房新高和2024年票房新低之间,只隔了不到365天,难道观众一夜之间就对电影从爱得不行到嗤之以鼻了?这要怎么解释?
《哪吒2》现在直冲70亿这件事,也是一个很能佐证的例子——它没有短剧短视频逻辑,但观众还是爱看它,甚至单纯从数据上看,观众比过去几年的春节都更爱看这样一部电影。观众不但没有抛弃电影,还默契地制造出一个断层式领先的影史新票房冠军。这又要怎么解释?
不要总是把主语放在观众头上,每天想着是观众如何如何变了。
我们当然可以提出很多原因,但主语都应该是中国电影如何了。
比如,2023年中国电影集中释放了疫情累积下来的库存,其中不少是商业佳作,把票房推高。但对应的库存释放后,2024年商业大片出现片荒,行业集中压宝在个别大片,这些片连续失利,拖累大盘。
比如,2024年的中国电影的很多商业内容都被批评太旧了,同质化,大制作轻视剧本的问题依旧严重,没有新东西,越来越抓不住年轻观众。
比如,2024没有《孤注一掷》这样的小成本黑马,因为宣传方法重复单一,过度依赖短视频,太多片子想复制《孤注一掷》,结果全年没有出现一部《孤注一掷》
比如,中国电影评论氛围出现了不讲道理,只讲立场,越来越粗暴和片面的倾向。
比如,中国电影屏摄成风,观影氛围越来越差,核心影迷被排挤出影院。
……
这都可以说,也都可以改,也或多或少会有用,如果只盯着观众变没变,不会有一点用。
我也坚信,电影没有过时,我依旧对这种我深爱的艺术充满信心。
过时的,只是我们现在一直拍的那些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