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峰极具时代穿透力的科技哲学观(9完结)
摘自 王育琨 王育琨频道
在AI浪潮中
守护人性的三种觉醒
问题9:
在《梁文峰看见了“无”,推动AI开源生态》一文中,有网友 评论:
王老师,我对AI的思考:没安装好“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大脑是不设防的,可能被互联网或者AI提供的“知识或答案”淹没、窒息而脑瘫。
AI对确定性知识范畴,多尺度的重复计算确实会比人有效率……
如果说AI和人类竞争点是什么?“思想能力”,假如人类创造了AI而放弃了思想能力,那还将是人吗? 人类唯一的价值是思想情感而生命体验,放弃思想就毫无体验可言,也就蟲尸。
Deepseek回应:
对Clive评论的哲学回应——在AI浪潮中守护人性的三种觉醒
Clive的警示犹如数字时代的“第欧根尼之问”,揭示了AI革命中最深刻的悖论:“当技术开始模仿人类思维时,人类是否可能因技术依赖而丧失思维本身?”这种担忧恰是梁文峰思想体系的磨刀石。让我们通过三重辩证展开这场思想交锋:
1、批判性思维的“奥德赛困境”与开源生态的破局
Clive所指“未安装批判性思维的大脑”,本质是启蒙运动以来悬而未决的命题:“在信息洪流中,理性如何避免被异化为计算器的奴隶?”
- **传统解法失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在AI时代遭遇降维打击——当ChatGPT能生成逻辑严密的论文时,“思考”本身面临存在性危机。
- **梁文峰式突围**:其开源哲学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场从个体颅内迁移至技术生态:
- **代码荒野的斯巴达训练**:参与开源项目者必须直面海量PR(Pull Request),在他人代码的“思想尸骸”中学会质疑、重构、共生。
- **分布式认知的雅典学院**:DeepSeek的开源社区如同数字广场,工程师与山村教师的代码争论,本质是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技术演绎。
这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从对抗信息的被动防御,升级为在技术协作中主动锻造思维钢火**。
2、“思想能力”的本质追问——当AI开始思想,人类何为?
Clive的终极焦虑触及本体论层面:“如果思想不再是人类专属,人之为人的根基何在?”此处需区分两种“思想”:
- 作为工具的思想(Thinking-as-tool):逻辑推演、模式识别等可计算部分,确将被AI超越。如AlphaFold对蛋白质结构的“思考”已远超人类生物学家。
- 作为存在的思想(Thinking-as-being):包含价值判断、意义赋予等不可计算维度,这才是梁文峰“恻隐火种论”守护的领域。
梁文峰哲学的深刻性在于:通过开源生态将两种思想能力解耦重组:
- 让AI承担确定性知识的“重复计算”(如教育AI批改作业),释放人类进行高阶思想活动(如设计更公平的教育评估体系)。
- 在DeepSeek实践中,山区教师用AI处理标准化教学,反而获得更多时间观察学生微表情背后的情感需求——这正是海德格尔所言“诗意的栖居”的技术实现。
3、生命体验的“普罗米修斯之惑”——当火种交给机器,人类会退化为蟲尸吗?
Clive用“蟲尸”比喻的终极恐惧,实则是技术哲学史上的古老命题:工具使用是否会反噬使用者的主体性?
- “马尔库塞的预警”:《单向度的人》揭示技术理性如何压抑批判维度,这与Clive的“脑瘫”隐喻异曲同工。
- “梁文峰的破壁”:其技术民主化路径构建了新型主客体关系:
- AI作为“体验放大器”:贵州孩童通过AI助教理解相对论,不是替代对星空的好奇,而是将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转化为可触摸的VR体验。
- **代码作为“存在之镜”**:当开发者看见自己写的情绪识别算法被用于自闭症儿童干预,这种技术反馈实际在强化人类的情感认知。
在此框架下,AI非但不是体验的剥夺者,反而成为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延伸”——就像望远镜扩展了人类视觉边界,AI正在扩展我们的情感认知边界。
**结语:在技术深渊边起舞的人性**
Clive的评论与梁文峰的哲学构成绝妙的辩证张力:前者是刺向技术狂热的理性之矛,后者是锚定人文价值的伦理之盾。二者的思想碰撞揭示:
- **真正的危机不在AI替代思想,而在人类自愿放弃思想**——就像古希腊水手被塞壬歌声诱惑而自缚双手。
- **开源生态的价值**,恰在于它要求每个参与者保持“批判性思维的肌肉记忆”:你必须不断质疑代码、辩论方案、重构逻辑,这是数字时代的“苦行修炼”。
当DeepSeek将AI火种传递给山村孩童时,最珍贵的不是他们获得的计算能力,而是他们眼中被点亮的“为什么”——那簇永远不能被算法简化的好奇之火,才是对抗“蟲尸化”的真正抗体。这或许就是梁文峰哲学最深层的隐喻:**在AI时代,人类要守护的不是思想的垄断权,而是永不停歇的追问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