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学生得意地问艾跃进:“美国留学生里十分之一是咱北大的,你们南开大学有多少呢?”艾跃进教授毫不客气地回怼:“那你们回来的有多少?去了不归,那是你们北大的耻辱!” 【消息源自:《艾跃进北大演讲引热议:留学生归国引深思》2003-10-12 教育时报改编】 在那个充满故事的岁月里,中国正一步步从百废待兴中艰难崛起。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周遭西方各国虎视眈眈,妄图遏制这个新生力量。国内呢,各项事业犹如待开垦的荒地,急需建设力量。但即便困难重重,有一群心怀壮志的教育者,默默耕耘,为国家的未来播种希望。 在那个时代,南开大学的艾跃进教授在教育界已声名渐起。他是南开大学军事学科的创始人,演讲风格独特,激情四溢得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总能将深刻的道理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北大那可是高等学府,能在这里聆听艾教授演讲的学生无数,每次演讲都一票难求,大家得早早抢座位,那场面,人山人海似的。 这一天,北大的一间礼堂里,坐满了满怀期待的学子。艾跃进教授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讲台,刚开口,那洪亮且充满力量的声音便在礼堂里回荡,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气氛。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演讲到了互动环节,有个北大学生站了起来,脸上挂着得意,眼睛微微上斜,带着几分挑衅的意味,问道:“艾教授,听说美国那边有很多留学生,我们北大留美的,占比接近十分之一呢!”说完,还得意地晃了晃脑袋。紧接着,又得意洋洋地补了一句:“那您说说,你们南开有多少留学生啊?” 艾跃进教授先是微微一笑,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淡然,缓缓说道:“南开大学的留学生数量啊,确实没有北大多,这是事实。”可话音刚落,教授的脸色突然一变,目光中多了几分严肃,微微皱眉反问道:“那请问你们北大回来的有多少人呢?” 这个北大学生明显愣了一下,脸上的得意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心虚,不敢直视教授的眼睛,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回答道:“回……回来的不多……” 艾跃进教授听到这个回答,眉头皱得更紧了,声音也提高了几分,严肃地指出:“那就是你们北大的耻辱!”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看向教授,等待他继续发言。 教授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缓缓说道:“你们想想,这些留学生,他们享受着我们国内宝贵的教育资源,被培养成才,本该用所学为国家做贡献,最后却去了国外,给外国人效力。这不是他们的耻辱吗?” 说着说着,教授的声音有些激昂起来,仿佛陷入了回忆之中。“你们知道吗?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我们国家那叫一个难啊,百废待兴,国外的西方国家还对我们虎视眈眈,恨不得马上把我们扼杀。但有一批老一辈的留学生,他们历尽千辛万苦,都毅然回到了祖国。” 教授顿了顿,像是在回忆那些艰苦的岁月,然后声音沉稳地讲述道:“像钱学森先生,1955年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就像一颗‘定海神针’,让我们在航天领域有了方向;邓稼先先生,1950年从美国回来后,一头扎进核武器研究里,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就像一位默默守护国家安全的‘钢铁卫士’;还有赵九章先生,1938年从德国回来,专注于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仿佛为国家的科研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钱三强先生,1948年从法国回来,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开创性工作,宛如一位开拓者,为我们打开了原子能世界的新大门。” 教授的讲述,让整个礼堂都沉浸在一种肃穆的氛围中,学生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敬仰,仿佛那些老科学家的形象就在眼前。 演讲结束后,那个北大学生站在原地,低下头,脸上满是愧疚。而周围的同学,都在小声地讨论着刚刚教授的讲述,都在反思自己曾经对留学生出国的看法。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过去了20年。这期间,国内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综合国力与日俱增,曾经外界对中国的种种质疑和轻视,如今都已烟消云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比以往任何人都要浓厚。学校里,宣传爱国思想的活动丰富多彩,年轻人的心中,爱国不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每年,依旧有很多年轻人被送往国外深造学习,但他们现在都怀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学成归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在毕业后放弃国外的高薪诱惑,毅然回到了祖国。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推动着国家的发展。科研团队里,有他们挑灯夜战的身影;企业中,有他们创新开拓的智慧;乡村田野,也有他们扎根基层的身影。 那些曾经以去外国留学为豪的观念,早已成为过去式。人们更加深切地意识到,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在国外的荣耀,而在于为祖国的进步贡献力量。
一名学生得意地问艾跃进:“美国留学生里十分之一是咱北大的,你们南开大学有多少呢?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04 00:28:2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