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千年延续的春节,国民党政府为什么要将它废止?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最古老的节日,都是起源于人类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 特别是春节,古代先民,相信神灵主宰万物,根据自然节气变化从事农耕活动,以农事结束后的新岁首之际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和祖先的恩德,祈求来年平安和获得丰收。 春秋时期就有腊祭(春节雏形时期)。在《礼记.杂记下》中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对话讲到腊祭:“子贡观于蜡(腊),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乐也。”这是腊祭时先民们激动欢欣盛况的现实记载。 春节的活动内容和范围,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是不断扩展的, 现在不仅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老百姓举行春节活动,而且通过春节连结了全球华人,成了全球华人的重大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春节犮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春节作为农历新年规定的法定节日在全国推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12月,联合国第78届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委会在巴拉圭松森通过评审,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申报的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全世界已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春节期间进行内容相同或类似的春节民俗活动,约20个国家也将中国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份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更成了各国政要们向中国人民祈福的时刻,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犮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我国的春节已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发展增大。 民国政府时期,袁世凯将“过年”正式定名“春节”。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着改朝換代开始,为清除清皇朝封建残余影响,孙中山多次宣布废除中国阴历,采用阳历作民国纪年,但老百姓並不买账,在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前后照样过年祭祖、吃年夜飯、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各种过年活动一直到元宵日。 后来袁世凯正式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在1913年7月内务总长朱启钤呈上的四时节假日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节令,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袁世凯只批示“春节”施行放假庆祝,时间从1914年开始实行。从此开始中国人民农历的“过年”正式改称为“春节”。 可是到了1928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更加强力推行”国历”(阳历),将阴历作为“废历”,禁止各种春节活动,过了小年不许杀鸡宰鹅、禁止放鞭炮等等,违者罚五个银元。国民党的这种做法遭到人民群众的弹烈反对,国民党取消春节的政令也就这样不了了之拖了下来,直到解放后,政务院在1949年12月23日发文再次将春节肯定为重要节假日。
护国大将军蔡锷,为何说他若不英年早逝,蒋介石根本就没有机会成为民国的总统。19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