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7年,65岁的孙嘉淦请辞归乡,乾隆同意了。回家当日,有人偷偷报信给乾隆,信上说孙嘉淦偷运了十几箱黄金。乾隆一手把信拍在桌上:“派人给他抓回来!”然而,乾隆检查完箱子后,却赏赐了他。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孙嘉淦的人,他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尽管生活十分困难,但孙嘉淦却非常爱学习,总是埋头苦读。 终于有一天,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考中了进士,成为了朝廷里的一名官员。然而,做官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孙嘉淦为人正直,从不贪赃枉法,办事光明磊落。 他经常敢于跟那些贪官污吏唱反调,毫不客气地揭露他们的恶行。这可惹恼了不少权贵,他们都恨不得把孙嘉淦除之而后快。就这样,孙嘉淦在官场上屡次遇到挫折和阻碍。 但是,孙嘉淦的正直和才干还是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很欣赏他,多次提拔他担任重要的职务。这可让那些心怀鬼胎的贪官们更加眼红了。 尽管如此,孙嘉淦从未改变自己的原则。他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就算面对再大的困难和压力,他也毫不动摇。 在孙嘉淦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官员也开始向他学习,争做清官。渐渐地,朝廷里的歪风邪气少了许多,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孙嘉淦就是这样一位难能可贵的好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故事也流传开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孙嘉淦在朝廷里兢兢业业地干了几十年,眼看着自己年事已高,便打算告老还乡。他写了一封奏折,恳请乾隆皇帝准许他退休。 乾隆皇帝看在孙嘉淦忠心为国多年的份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孙嘉淦心里高兴啊,总算可以回家好好休养了。但他转念一想,自己虽然为官多年,却从未贪污受贿,家里连个像样的摆设都没有。 这样光着身子回去,让乡亲们知道了,还不得笑话自己是个穷官啊。孙嘉淦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吩咐手下买来十几个大箱子,装满了砖头石块。 这样一来,别人看到这些箱子,还以为里面装的都是金银珠宝呢。孙嘉淦就这样带着一车车的"宝贝",浩浩荡荡地回乡去了。谁知道,半路上却出了岔子。 原来,孙嘉淦的一些政敌早就眼红他的清正廉洁,巴不得找机会陷害他呢。他们见孙嘉淦运了这么多箱子回乡,就故意在乾隆皇帝面前告了一状,说孙嘉淦贪污了好多钱财,正打算带回老家呢。 乾隆皇帝一听这话,顿时勃然大怒。他一拍桌子,吩咐手下人赶紧去把孙嘉淦给拦下来,看看他到底藏了些什么名堂。一旦属实,决不轻饶。 消息传到孙嘉淦那里,他却一点也不慌张。有人替他担心,孙嘉淦笑着说:"无事,我自问问心无愧,皇上自然会明察秋毫的。"果不其然,乾隆派来的人把孙嘉淦的箱子一打开,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哪里有什么金银财宝啊。 原来这一切都是孙嘉淦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乾隆皇帝听说此事,不但没有责怪孙嘉淦,反而对他的苦心肃然起敬。皇帝知道,孙嘉淦这是为了维护自己和朝廷的脸面啊。 为了表示对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的赏识,乾隆皇帝下令拿出五千两白银,赏赐给孙嘉淦。孙嘉淦推辞不过,只好感激涕零地收下了。 孙嘉淦的"空箱疑云"闹剧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件事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声誉,反而让他清廉正直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此,"孙清官"的大名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孙嘉淦的一生,就像一面明镜,照耀着后世的人们。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即使在富贵权势面前,也毫不动摇。他为官数十载,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实在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像孙嘉淦这样的清官,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他的存在,无疑给腐败的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流。 孙嘉淦的事迹,不仅感动了乾隆皇帝,也感动了无数老百姓。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人们把他视为正直清廉的化身,把他的名字当做对贪官污吏的讽刺。 "做官如孙嘉淦,一清到底","宁为孙嘉淦,不为贪官"......这些耳熟能详的民谚,就是对孙嘉淦最好的赞誉。孙嘉淦的清官形象,深深地印在了百姓的心中,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榜样。 孙嘉淦的事迹,也反映出清朝早期政治清明的一面。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对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予以信任和赏识,这本身就说明,在清初,统治者还是比较重视吏治清明的。 这为清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反观后期,贪腐之风日盛,干净的官员反而不得重用,最终导致国力衰退,天下大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孙嘉淦留下的清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做人做官,最重要的是守住本心,坚持原则。哪怕身处逆境,只要心存善念,依然可以堂堂正正地走完一生。
1747年,65岁的孙嘉淦请辞归乡,乾隆同意了。回家当日,有人偷偷报信给乾隆,信
熹然说历史
2025-02-01 20:07: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