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武则天将狄仁杰下狱,让来俊臣来审问他。谁知,来俊臣还没开始用刑,狄仁杰便爽快地认罪的,来俊臣对此沾沾自喜。几天之后,来俊臣才知道自己中计了。 武周时期的朝廷,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告密制度,任何人都可以向朝廷检举他人的罪行,一旦被告发就会被严加审问。 告密制度下,朝廷任用了许多酷吏。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来俊臣,他因善于刑讯逼供,让无数朝廷命官饱受酷刑,最终不得不认罪。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就连朝廷重臣也都战战兢兢。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打压异己,他盯上了深得武则天信任的宰相狄仁杰。 武承嗣深知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撼动狄仁杰的地位,于是找上了酷吏来俊臣。两人一拍即合,共同谋划如何陷害狄仁杰。 692年秋天,来俊臣向武则天递交了一份奏折,指控狄仁杰谋反。按照当时的制度,只要有人举报谋反,就必须立即逮捕审问。 武则天虽然对狄仁杰十分信任,但为了维护告密制度的威严,还是下令将狄仁杰关入大理寺。大理寺是专门审理重大案件的司法机构,一旦入狱就意味着凶多吉少。 朝廷上下都为狄仁杰的遭遇感到震惊。在此之前,狄仁杰一直以刚正不阿著称,他多次为民请命,甚至敢于直言劝谏武则天。 然而,在告密制度和酷吏的双重压迫下,就连像狄仁杰这样位高权重的宰相也难逃厄运。整个朝廷更是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文武百官人人自危。 来俊臣接到了武则天的密令,让他亲自审问狄仁杰。这对来俊臣来说无疑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只要能让狄仁杰认罪,他的地位必定更上一层楼。 武承嗣和来俊臣都认为这次狄仁杰在劫难逃。因为在此之前,但凡是被来俊臣审问过的犯人,没有一个能扛过他的酷刑。 来俊臣准备了各种刑具,打算对狄仁杰用刑。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狄仁杰在刑讯开始前就主动认罪了。 狄仁杰当时说:"我自认有罪,大周奉天承运,革命肇兴,我身为唐朝旧臣,谋反确实属实。"这样的认罪态度让来俊臣感到十分意外。 来俊臣原本计划通过酷刑逼供,迫使狄仁杰认罪。现在狄仁杰主动承认罪行,反而让他失去了用刑的理由。 狄仁杰这种出人意料的认罪表态,在当时的朝廷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人都没想到,一向以刚正不阿著称的狄仁杰,会如此轻易地认罪。 在大理寺里,狄仁杰表现得十分平静。他没有像其他犯人那样喊冤叫屈,也没有激烈反抗。 这样的表现让来俊臣觉得事情进展得过于顺利。他本以为要费一番周折,没想到狄仁杰这么快就认罪了。 来俊臣随即向武则天呈报了狄仁杰认罪的情况。在他看来,这次审案已经完成了主要目标。 然而狄仁杰的认罪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他深知在当时的形势下,激烈反抗只会让自己遭受酷刑。 通过主动认罪,狄仁杰不仅避免了酷刑之苦,还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时间对于他接下来的翻案计划至关重要。 来俊臣沉浸在得意之中,完全没有察觉到狄仁杰的用意。他认为这位年迈的宰相已经被吓破了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狄仁杰开始暗中布局。他看似认命地待在牢房里,实际上在精心策划着如何让真相大白。 狄仁杰在狱中暗中买通了一名狱卒,将自己写好的陈情书藏在衣服内衬中送回家中。这封陈情书详细记录了来俊臣的种种罪行,以及他如何利用酷刑逼迫无辜之人认罪。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收到衣服后,发现了藏在内衬中的陈情书。为了能尽快将陈情书呈递给武则天,狄光远以要告发重大案情为由求见。 在武则天的朝廷中,告密者都能获得优先觐见的机会。狄光远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将陈情书交到了武则天手中。 武则天看完陈情书后,立即想起了之前一件类似的案子。在那个案子中,乐思晦的九岁儿子曾经控诉来俊臣用酷刑逼死了他的父亲。 两个案子的相似之处引起了武则天的警觉。她随即派出特使,重新调查狄仁杰的案件。 然而特使也惧怕武承嗣和来俊臣的势力,在调查过程中并未深究真相。他们联合起来伪造了一份狄仁杰的"谢死表",呈递给武则天。 这份"谢死表"的内容与狄仁杰的陈情书大相径庭。武则天发现其中的矛盾后,决定亲自提审狄仁杰。 在亲自审问中,狄仁杰终于有机会当面向武则天陈述真相。他详细讲述了武承嗣和来俊臣是如何陷害他的。 经过详细调查,狄仁杰的冤情得以洗刷。武则天不仅恢复了狄仁杰的官职,还将来俊臣撤职查办。 这次事件之后,武则天对告密制度的弊端有了更深的认识。她开始对告密者的举报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狄仁杰重返朝廷后,继续为武则天出谋划策。
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武则天将狄仁杰下狱,让来俊臣来审问他。谁知,来俊
文山聊武器
2025-02-01 13:50:02
0
阅读: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