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封神2》很简单,我只需要把第一部我夸《封神1》的优点,反过来写就可以了。
这也是这部现在票房失利的最大原因,他背叛了第一部和我们这些喜欢第一部的观众。所以我对它的情绪倒也不是《射雕》那种愤怒,而是失望。
第一部最讨大家喜欢的是人物,这种讨喜甚至是不分正反派的,因为它不是传统的正对抗邪,他把纣王写成英雄,是所有质子崇拜的父亲,接着再让姬发以子弑父,找到自己的道路,完成人物的成长。人和命运的关系被调转过来了,是人去寻找命运而非命运操控住人。在这个写法下,每个角色都有很出彩的单场戏和表演发挥空间,自然观众爱看。
第二部就是在这点上的倒退,先是放弃了对主角姬发的刻画,这个人物被一键重置了,电影对姬发的描写极少,上一部他失去了对精神之父纣王的信仰,也失去了生身父亲姬昌的血缘依靠,从肉体到精神都受创至深,所以决心叛变。
然而到这一部正式开战了,他却毫无理由地退回到了之前那个犹豫不决的状态,就好像之前的一切伤害都没有发生过,而且在这个故事里也没有发生任何成长。最后和邓婵玉的情感线又成了废掉这个角色的致命一击。
我们没必要争吵他们到底是不是爱情,只需要看这条情感线对这俩角色是否有用,对于姬发来说,最大的作用是让他在最后杀死闻仲保卫百姓时犹豫,这个犹豫在“爱”之前合理,但在整个故事里就是背叛,不仅没有令他的形象更完整,还消解了他口口声声说要守护西岐百姓的理念重量,让他更不讨喜了。
另外,情感线对于这部片唯一的亮点邓婵玉来说,反过来破坏了她在前面给观众心中建立的飒爽,她在之前编剧自己写的逻辑里都只可能死在沙场,而不是死在男人的怀里,更不可能死前最想听的是「少女怀春」曲。
情感线的过度,对其他配角也是伤害,因为挤占了大量像第一部里那种,配角“出彩”的单场戏,最后导致原著里明明已经在这时成为全军智囊统帅的姜子牙,这里还在继续当喜剧元素,多了一点向观众介绍法术的报幕员作用;本该背负着血海深仇,没有家人只有仇人的煞神殷郊这里是个傻大个,纯战斗工具,属于自己的立场思考和行动完全空缺;纣王和妲己台词都被压缩到没多少,更别说什么人物的复杂性;太师闻仲智商和战力配合剧情走向忽高忽低,愚蠢到成了殷商大军团灭的罪魁祸首。
更累的还有雷震子、哪吒和杨戬,什么独立戏份都没有,就是捞人,谁被围住了就飞过去救谁。
最累的是观众,怎么这电影这么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