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将宋希濂晚年回忆,他曾和胡宗南密谋将30万部队撤到缅甸,如果计划能够实施

史行途 2025-01-30 23:15:45

国民党中将宋希濂晚年回忆,他曾和胡宗南密谋将30万部队撤到缅甸,如果计划能够实施,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1949年8月,宋希濂来到汉中,和胡宗南在一间密室,两人从晚上八点开始,一直谈到凌晨两点。 据宋希濂回忆,两人这次谈话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第一个问题,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于短期内爆发? 对这个问题,宋希濂和胡宗南都认为可能性很小,两人分析,即使美国想与苏联打,因为西欧国家在二战中损失严重,没有再打一场世界大战的力量和意愿,他们决不会与美国一起干。 第二个问题,就目前形势看,国民党残军能否保有西南和台湾? 两个人的估计是,国民党军只剩下百万左右的兵力,而且精锐已损失殆尽,因此大陆上的任何一块地盘都难以保住,只有台湾、海南和舟山群岛等几个海岛有保住一个时期的可能,但从长久看,也是难以守住的。 第三个问题,蒋介石所谓的在西南和解放军决战的计划,有无实施的可能? 对这个问题,宋希濂和胡宗南用了很长时间统计川、黔、滇、康、鄂西、鄂西北和陕南地区的国民党军的实力,计算的结果是加上保安部队在内,大约还有九十万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的兵力归宋希濂和胡宗南指挥。 但即使如此,两人也认为决战也不可能,因为大部分部队是新编成的,装备不全,缺乏训练,战力脆弱,且西南地域广大,地形复杂,道路破旧,既无法迅速集结兵力,也无法便捷机动兵力。此外,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四川将领及云南的卢汉所掌握的部队,根本就不可靠。 最后,宋希濂提出一个建议:“在共军尚未向西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前,应设法将主力转移到滇缅边区,只要能保存力量,则前途仍是大有可为的”。 听了宋希濂的这个建议,胡宗南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拍着宋希濂的肩膀说:“老宋!这个计划好极了!好极了!” 接着,两人就这个所谓的" 滇缅计划“进行了二个多小时的讨论,由于胡宗南对滇缅的情况并不熟悉,而宋希濂在抗战中后期,率军长期驻守滇西,在1944年滇西反攻时,远征军参战的两个集团军,其中之一就是宋希濂任总司令的第十一集团军。所以,这个计划主要就是由宋希濂做方案,胡宗南进行补充的。 虽然计划主要由宋希濂制定,但由于胡宗南掌握的部队最多,所以计划草案中,宋希濂从由他指挥的两个兵团中,抽调出两到三个建制最全的军,而胡宗南则抽调出至少九个军,两人计划转移不少于三十万的部队去滇缅边境。 几天后,宋希濂和胡宗南带着这个自认为“好极了”的计划到重庆,面见从台湾飞来的蒋介石。两人兴冲冲的说完后,却受到蒋介石的一顿训斥。 蒋介石大骂说:“还没开打,你们就想着逃跑,是嫌败的还不够快吗?” 见两人唯唯不敢说话,蒋介石又缓和语气,解释说:“在大陆必须保有西南地区,将来才可能与台湾及沿海岛屿配合进行反攻;西南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尤以四川人力物力均很充足,我们有这么多的兵力,守上一年是不成问题的。” 见蒋介石坚决不同意,两人只得离开。出门后,宋希濂对胡宗南说:“如果共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断了我们撤退的后路,那几十万大军将何去何从?” 不久后,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宋希濂指挥的陈克非、钟彬兵团一触即溃,宋希濂带着残部一路撤退,很快就过了乌江。 宋希濂到达江口后,蒋经国也来了,他带来了蒋介石的六封亲笔信,分别是给宋希濂、陈克非、钟彬等六个将领的。 晚上,蒋经国与宋希濂进行了一次谈话,与几个月前与胡宗南的谈话一样,也是从晚上八时谈到凌晨。 这时宋希濂的心情已大不如前,他用相当激愤的语气对蒋经国分析了自己迅速失利的主要原因: 一、解放军指战员战斗意志旺盛,不怕任何困难,作战时猛打猛冲,经常从一些崎岖小径抄袭宋部侧背,弄得宋部许多部队被节节截断,分别被包围消灭。 二、宋希濂指挥的两个兵团六个军,除第二军较有战斗力外,大多残破不堪,官兵对与解放军作战完全没有信心。 三、鄂西山地粮食产量有限,部队补给主要依靠重庆运输,但由于路程远运力差,前线官兵常常吃不饱;鄂西川东一带崇山峻岭,现在已经相当寒冷,但各部队所领到的棉服仅有半数。吃不饱、穿不暖,当然严重影响士气。 蒋经国对宋希濂的失败情绪显得有些惊愕,当宋希濂问及关于目前局势,蒋介石是什么态度时,蒋经国敷衍说:“打算把宗南的第一军调过来,希望这方面能撑持一个时期。” 宋希濂明白了,蒋介石除了要求他抵抗外,已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临别时,宋希濂对蒋经国说:“我只有一句话,尽人事以听天命而已。” 1949年12月19日,宋希濂在大渡河沙坪被解放军俘虏,而胡宗南则在成都解放前夕乘飞机逃离。宋希濂和胡宗南筹划的“滇缅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随着迅速的失败而夭折。 多年后,宋希濂在回忆中说:”我经常想,如果当时蒋介石同意了这个计划(滇缅计划),让我和胡宗南把30万人撤到缅甸,那么后果就真的严重了,我也就是罪无可恕了。”

0 阅读:6
史行途

史行途

不急不躁,安然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