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戴笠密令北平站长陈恭澍刺杀石友三。不料,刺杀不仅失败,还因一笔

酒馆茶色 2025-01-30 23:15:29

1934年11月,戴笠密令北平站长陈恭澍刺杀石友三。不料,刺杀不仅失败,还因一笔钱的纠纷,差点让北平站瓦解。 中原大战后, 石友三一度依附张学良,1931年6月,野心勃勃的石友三率部反叛,企图占据河北。在东北军和蒋军的夹击下,石友三全军覆没,之后辗转于山东、天津各地,期间和日本人联系密切。 1934年,得知华北的日本特务机构大肆拉拢石友三后,蒋介石让戴笠的特务处尽快解决掉石友三,戴笠将任务交给了陈恭澍。 陈恭澍召集手下商议后,认为暗杀石友三存在不小的困难:首先,石友三的身边有五名带枪侍卫、两名日本宪兵,还有很多佣人仆妇,这些都是暗杀的障碍。 再者,石友三烟土嗜好很深,凡好这一口的,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懒。陈恭澍一天多数时间“卧”在烟榻上,不出门。而石友三住的地点又在天津日租界内,想要在日租界内实施暗杀石友三,那是非常很难的。 此外,和日本勾结后,石友三行动更加谨慎。 经过反复考虑后,陈恭澍决定从石友三的内部找突破口。北平站特务王文与石友三的侍从副官先鸿霞是把兄弟,经过王文的动员,先鸿霞同意一起谋杀石友三。接着,先鸿霞的动员,石友三的另一个侍从副官史大川也同意一起暗杀石友三。 三个人在一起商议怎么动手,先鸿霞、史大川二人经常跟在石友三身边,知道石友三极为狡猾,行踪诡异,非常不容易下手。 王文回到北平后,和站长陈恭澍、行动组组长白世维一起商议,最后三人决定用投毒的方式实施暗杀。 王文又联系了先鸿霞、史大川,先、史二人凭借个人关系找到了石友三的一个姓褚的厨师,提出让他暗中投毒。 先、史两人答应事成以后给褚厨师一笔钱,让他好在其他地方开个饭馆。 在一天晚上9点多,石友三和三姨太一起吃饭,褚厨师把掺了毒药的火锅端了上来。 一个普通厨师自然没有干过杀人勾当,心理素质不够好,褚厨师双手一抖,竟将汤水都晃荡出来了。 石友三立即警觉起来,拔出手枪逼问褚厨师到底怎么回事。褚厨师一看情况不好,就把火锅里有毒的事情讲了出来。 站在旁边的先鸿霞也害怕了,他看到褚厨师望着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拔出枪就要行动,身边正在观察动态的石友三的参谋长一脚踢飞了先鸿霞的手枪。 自陈恭澍担任北平站站长以来,工作经常受到戴笠表扬,可这才暗杀石友三失败,给北平站带来了一场巨大的打击。 对石友三的暗杀计划,从一开始就有点拖泥带水,埋下了隐患。 在北平站特务王文对先鸿霞进行拉拢时,这些谈话就是在一个杂货店里进行的。这个杂货店是王文的一个叫刘兆南的朋友开的。 而在接下来的多次谈话和活动中,比如王文和史大川接触、把毒药交给先鸿霞等也都是在刘兆南杂货店进行的。 褚厨师投毒失败后,先鸿霞、褚厨师二人一起被石友三派人送到日本宪兵队。 这边,在刘兆南杂货店等待的王文不知道暗杀行动进行得怎么样了,直到第六天,史大川才来到杂货店告诉了消息。 史大川因为惧怕自己也暴露,所以不敢再回石府。王文就把手头所有的两千元钱交给刘兆南,以供石大川使用。 交代完这些事情后,王文赶紧回到北平,把失败的消息告诉了陈恭澍。经过商议,北平站向南京特务处总部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想办法先、褚二人;二、把史大川送到南京受训;三、报销各项费用。 得到戴笠的许可后,王文返回天津打算把史大川送到南京。然而,此时天津已经发生了变化,开杂货店的刘兆南为了贪图那两千元钱,告诉史大川:王文要出卖你,你赶紧跑吧。 王文回到天津,发现史大川不在了,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把刘兆南押上了车,并带回了北平站。 到北平后,无论王文怎么逼供,刘兆南就是不肯吐出史大川的下落,也不肯交出那两千元钱。无奈之下,王文只好把刘兆南继续关押在北平站的一个小院里。 不曾想,刘兆南通过一个送水的人带出了一封求救信,而且把信交到了北平的宪兵三团。 宪兵三团是蒋介石族侄蒋孝先负责的,他平时就和戴笠的特务系统有矛盾。接到求救信的第二天,宪兵三团就包围了北平站,救出了刘兆南,并连同白世维、王文和陈恭澍的老婆一并带走。 陈恭澍则在宪兵进来的时候,翻院墙逃脱,到归绥找他家兄去了。 戴笠得知手下的亲信、北平站站长陈恭澍居然在宪兵面前逃匿后,感到非常丢人。 之后,戴笠从宪兵三团把北平站的人要到特务处,王文、陈恭澍的老婆和那个开杂货店的刘兆南都被戴笠关了起来。 北平站的其他特务,如长白世维南京受训;戚南谱另调工作,杨英干脆调出特务系统,去了天津电信局任职。 偌大的一个站只有一个叫范行的通讯员留下,其他的人全部离开。 陈恭澍在塞北流浪了一年后才敢回去见戴笠,此时戴笠气还没有消,下令把他交到羊皮巷乙地监狱“赋闲”一段时间。 刺杀石友三失败,本不算多严重的过错。但北平站刘兆南私吞两千元,继而引发了宪兵三团对北平站的抓捕,使特务系统丢了面子,倍感丢脸的戴笠这才下了狠手。

0 阅读:38
酒馆茶色

酒馆茶色

喝一杯浊酒,品一杯清茶。 读一个故事,睡一觉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