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身患重病的成吉思汗把托雷叫到跟前说:西夏国已成困笼之兽,城破之时,一人不留,即便献城,也要屠城。 成吉思汗英明神武,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开始了一系列征服四方的战争。可是,要灭掉金国这个强敌,光凭蒙古的力量还不够。成吉思汗心里有一盘算,要拉拢西夏和南宋结盟,一起对付金国。 西夏和金国是邻居,成吉思汗心想,有西夏在侧,就等于多了一个盟友,少了一个敌人。南宋就更不用说了,金国一直欺负南宋,南宋早就想报仇雪恨。三国联手,金国还能逃到哪里去? 可是成吉思汗万万没想到,西夏这个狡猾的小国,竟然在蒙古和金国之间玩起了两面派。西夏觉得自己实力不行,夹在两个大国中间,不跟他们搞好关系可不行。所以西夏皇帝一会儿跟金国勾勾搭搭,一会儿又投靠蒙古。 这哪里是什么盟友,分明是个墙头草!成吉思汗对西夏的所作所为,那个不满啊。西夏不仅反复无常,关键时刻还会背盟,甚至出兵帮金国。成吉思汗还派使者跟西夏理论,西夏权臣竟敢对使者大加羞辱。 成吉思汗不是好惹的,不就是仗着自己是小国,左右逢源吗?要是哪天蒙古大军压境,还不是任人宰割?大丈夫能屈能伸,成吉思汗决定先忍一忍。灭西夏是迟早的事,眼下还是先拿下金国要紧。西夏这个小国,迟早要给蒙古当垫脚石。 这恩怨可大可小,看似就是个结盟的事。但是对于雄心勃勃的成吉思汗来说,这是大事。西夏虽小,却把持着进攻金国的要道,要是西夏倒向金国,给蒙古军来个偷袭,那可不得了。两国的恩怨就是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积攒起来的。 西夏看似玩弄心机,实则把自己往火坑里推。表面上两面讨好,暗地里谁也靠不住。蒙古和金国早就对西夏的所作所为恨得牙痒痒,就等着西夏露出马脚的那一天。成吉思汗对西夏这个反复无常的"朋友",已经忍无可忍。这个仇,早晚要报! 眼瞅着蒙古军一天天逼近,西夏朝廷上下几乎吓破了胆。可就在这节骨眼上,西夏的权臣阿沙敢不偏偏对前来谈判的蒙古使者耍起了威风。他不仅拒绝蒙古的要求,还把使者羞辱了一番。 成吉思汗闻听此事,勃然大怒。区区西夏,竟敢如此藐视蒙古?成吉思汗当即决定,亲自率大军攻打西夏。蒙古铁骑所向披靡,转眼间就把西夏的领土蚕食得所剩无几。西夏军队节节败退,退无可退。 可是西夏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背水一战,在城墙下浴血奋战。攻城战打了一次又一次,双方伤亡惨重。但蒙古军人多势众,最终还是攻破了西夏的重镇,直逼都城。西夏朝廷上下终于意识到,大势已去,再抵抗下去只能是白白送死。 西夏皇帝派出使者,前往蒙古军营求和。还把自己的女儿也送去和亲,以表诚意。成吉思汗见西夏人低头认错,暂且按兵不动。毕竟灭一个国家不是儿戏,还需要从长计议。何况眼下蒙古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西夏已经奄奄一息,何必急于一时?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成吉思汗病倒了。老人家久经沙场,身上的旧疾又犯了。大汗躺在床上,心里明镜似的,自己怕是时日无多了。可是蒙古帝国的基业才刚刚开始,西夏这个心腹大患,说什么也不能留。 成吉思汗把儿子拖雷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西夏虽然是个小国,但是一直以来阳奉阴违,坑蒙古坑惨了。这次好不容易把他们打服了,可千万不能放过他们。你听爸爸一句话,待他们投降之后,一定要屠城。杀他个片甲不留,千万别心慈手软。不然日后他们东山再起,后患无穷啊!" 拖雷朝父亲躬身行礼,满口答应。成吉思汗这才闭上眼睛,撒手人寰。拖雷遵从父命,下令蒙古将士严阵以待。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几天西夏人就打开城门,迎接蒙古的"接管"。可是等西夏贵族走进蒙古军营,才发现早有埋伏。 蒙古军趁西夏人不备,一拥而上将他们擒住。西夏皇帝还没回过味来,已被拖雷斩于马下。蒙古铁骑如狼似虎,冲进西夏都城烧杀抢掠,大开杀戒。朝廷内外,皆成血海。西夏百姓做梦也没想到,献城投降换来的竟是一场屠杀。 屠城之后,西夏彻底亡国了。党项人损失惨重,漂零四方。他们固守了百年的家园,就这样化为一片废墟。蒙古军得胜而归,宴会庆功。拖雷望着人头落地的场景,心里五味杂陈。父亲的遗愿已了,可是那些无辜百姓,又该何去何从? 西夏的国运到头了,都城大门洞开,蒙古铁骑如狼似虎般冲了进来。城里的军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被杀得人仰马翻。蒙古兵对西夏人可没一点儿怜悯,见人就杀,放火烧街,抢财夺粮,无恶不作。 顷刻间,西夏的都城化为人间炼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昔日繁华的街市,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党项人死的死,逃的逃,一个昔日的少数民族就这样被活生生屠戮殆尽。那情形,惨不忍睹啊。 蒙古人为啥这么狠?那还不是因为成吉思汗生前留下的话。老汗子在弥留之际,让拖雷务必要屠城,以绝后患。他知道,只有杀一儆百,让其他部族都瞧瞧西夏的下场,才能让他们俯首称臣。拖雷不敢违抗父命,才下了这个狠手。
1227年,身患重病的成吉思汗把托雷叫到跟前说:西夏国已成困笼之兽,城破之时,一
熹然说历史
2025-01-30 23:06:59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