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晚清名将在战场受重伤,躲藏在麦田里,谁知被捻军小兵发现,小兵不知他是谁,但看上他身穿的黄马褂,便一刀砍下其头颅。 咸丰年间,捻军起义如火如荼,甚是猖獗。清廷命曾国藩、左宗棠先后率兵平叛,奈何捻军势大,官军节节败退。 情急之下,朝廷只得请出了蒙古亲贵僧格林沁出山。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的心腹大将,得了"巴图鲁"的尊号。他统领着一支精锐的蒙古骑兵,威风凛凛,所向披靡。 僧格林沁这次领命,兴师十万来到山东曹州一带,要同捻军首领张总愚决一死战。两军在曹州东北的高楼寨相遇,刀兵相见,血流成河。捻军出奇兵四面包抄,把僧格林沁的部队围在当中。 蒙古骑兵虽然英勇善战,却架不住捻军人多势众,死的死、伤的伤,一时间尸横遍野。眼看大势已去,僧格林沁只得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命。谁知他自己也身负重伤,鲜血直流,眼冒金星。 僧格林沁手下的亲兵拼死护主,这才杀出一条血路。他们一路逃到吴家村附近,僧格林沁实在支撑不住,一头栽下马来。危急时刻,僧格林沁硬撑着爬进路边的一片麦田,想躲过这一劫。 捻军小头目张皮绠带人在战场上搜索清军败兵,他是张总愚的心腹。张皮绠无意中瞧见麦田里一片血迹,顺着血迹寻过去,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僧格林沁。 张皮绠虽是乡野村夫出身,但他一眼认出僧格林沁身上那件黄缎子马褂。在那个年代,只有宫里和皇亲贵胄才有资格穿黄马褂。张皮绠不知道僧格林沁的身份,却知道抓到他准没错。 僧格林沁本想求饶,张皮绠哪里肯依,抽出鞘中长刀唰的一声,血溅五步,硬生生把僧格林沁的脑袋砍了下来。张皮绠提着着沾满鲜血的人头,骑上僧格林沁的宝马,得意洋洋地回去复命领赏去了。 僧格林沁这一死,可谓是轰动朝野。他堂堂一个皇室贵胄、一代名将,居然死在一个默默无闻的捻军小头目手里,着实让人震惊不已。 那么僧格林沁到底是何许人也?原来他出身蒙古贵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王公大臣。只不过到了僧格林沁这一代,家道有些中落,为生计所迫,他小时候只能替人放羊、牧马为生。 尽管如此,僧格林沁还是显露出了不凡的才华。14岁那年,皇上看中了他,破格提拔他继承了一个罔替的郡王爵位。从此之后,他背靠皇权,平步青云,战功赫赫。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拉开序幕,僧格林沁被派去镇压。他先是在天津大破太平军,俘虏了首领林凤祥。接着又乘胜追击,在山东生擒李开芳。两战成名,僧格林沁被封为一等公。 洋人来犯的时候,僧格林沁也不甘示弱。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僧格林沁亲自率兵迎敌。他指挥有方,西洋大炮轰轰烈烈,他毫不畏惧,最后打得洋人落荒而逃。 可惜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僧格林沁节节败退。京师告急,朝廷上下一片慌乱。眼看大势已去,咸丰皇帝心灰意冷,撒手人寰。慈禧太后不得不出面收拾残局。 慈禧对僧格林沁颇有微词,下旨革去他的兵权。这一打击对僧格林沁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本想就此金盆洗手,谁知天下又起风云。捻军造反,清廷腹背受敌,慈禧这才想起僧格林沁来。 捻军虽然是乌合之众,战斗力却不可小觑。他们都是些穷苦百姓,被逼上梁山,跟朝廷拼个你死我活。慈禧命僧格林沁整军经武,剿灭捻匪。僧格林沁重出江湖,杀得捻军人仰马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865年的高楼寨之战,成了僧格林沁的滑铁卢。他殊死搏斗,终究敌不过捻军的人海战术。部下死的死,逃的逃,他自己也身负重伤,最后丧命麦田,死于一介布衣之手。 僧格林沁一死,对晚清王朝可谓是雪上加霜。他是满族皇室最后的功臣猛将,鞍马一生,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这样一位盖世英雄,竟葬身乱军刀下,真可谓天妒英才。 捻军得知擒获的竟是头号敌人僧格林沁,上下一片欢腾。这一仗虽然没能斩尽杀绝,却也教满清王朝元气大伤。僧格林沁麾下几万精兵,尽数损折于高楼寨下,从此一蹶不振。 更要命的是,僧格林沁一死,满清王朝的统治根基也随之动摇。一则汉人将领再也不把满人放在眼里,二则边疆蒙古盟友也心生二意,三则太平天国余孽趁火打劫,几欲沉沦。 捻军的胜利,也让汉族武装有了与满族一较高下的底气。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还效忠朝廷,心里早已掂量轻重。他们不愿替满人卖命,却也不愿天下大乱,只得步步为营,伺机而动。 就这样,晚清内忧外患,山雨欲来。慈禧太后苦苦支撑,终究难挽狂澜。洋人挟洋船利炮而来,逼得朝廷割地赔款。义和团沸反盛极一时,又被八国联军砸得稀巴烂。 等到辛亥革命爆发,晚清王朝大厦将倾,再也无力回天。北洋军阀乘势而起,各自割据一方。从此列强宰割,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华夏大地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满清王朝就这样轰然倒塌,从康乾盛世,到数典忘祖,再到衰败没落,前后二百余年。而这一切,似乎都从僧格林沁倒在高楼寨的那一刻开始。昔日勋贵,终成亡魂,令人扼腕长叹。
1865年,晚清名将在战场受重伤,躲藏在麦田里,谁知被捻军小兵发现,小兵不知他是
熹然说历史
2025-01-30 23:06:57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