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犯罪侦查史上,1983年发生的琳达·曼恩遇害案,堪称一个里程碑事件。这起强暴杀人案的发生,推动了DNA技术在刑侦领域广泛应用。 1983年11月21日傍晚,15岁的琳达·曼恩结束工作后,急切地踏上回家之路。为了能快点到家,她选择了一条近道,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决定竟让她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夜幕降临,琳达却迟迟未归,她的父母满心担忧,四处寻找,可始终不见女儿的踪影。 第二天清晨,琳达那冰冷的尸体在一片田野中被发现,她衣衫不整,惨遭毒手。法医的检验结果令人悲愤交加,琳达生前遭受了强暴,最后被残忍地勒死,她的身体里还残留着凶手的精液。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对精液中的DNA进行分析,然而在当时,DNA检测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能获取的信息极为有限,仅能得知凶手是A型血,体内含有一种罕见的酶。线索的匮乏让案件很快陷入僵局,调查一度停滞,似乎凶手即将逍遥法外。 时光匆匆,三年转瞬即逝,可怕的噩梦再次降临。1986年,又一名15岁的少女道恩·阿什沃思(Dawn Ashworth)失踪,她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是在前往朋友家的路上。两天后,道恩的尸体被找到,她的遭遇和琳达如出一辙,同样是被强暴后勒死。警方再次对现场的DNA进行检测,发现凶手同样是A型血,和琳达案的凶手特征高度相似,极有可能是同一人所为。这一发现让当地民众陷入恐慌,警方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必须尽快将凶手绳之以法,给受害者和民众一个交代。 经过一番排查,警方锁定了一名17岁的少年理查德·巴克兰(Richard Buckland)。在审讯过程中,警方使用了一些颇具争议的手段,对理查德进行施压,试图让他认罪。理查德一开始承认了罪行,但很快又反悔,坚称自己与案件无关。然而,他说出的一个细节,让警方认为他极有可能是凶手——他竟然知道道恩尸体的抛尸地点。可就在大家都以为案件即将告破时,DNA比对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理查德的DNA与犯罪现场的DNA并不匹配。铁证如山,理查德被无罪释放,警方不得不重新踏上寻找真凶的艰难之路。 案件的转机出现在1987年8月。一位女士联系警方,称在酒吧听到一段对话。一名男子向朋友吹嘘,自己为了证明与案件无关去做了血液检测,但他使用了别人的身份。原来,他的一个朋友曾因猥亵暴露罪被定罪,担心自己的前科会引来警方怀疑,便请他帮忙代做检测。女士甚至听到了那个冒名顶替者的名字——科林·皮奇福克(Colin Pitchfork)。警方如获至宝,迅速展开调查,于1987年9月将27岁的科林·皮奇福克逮捕。起初,科林只承认从十几岁起就对数百名女性进行过暴露行为,但在警方强大的审讯攻势下,他终于承认了强暴并杀害琳达和道恩的罪行,同时还交代了对另一名女性的性侵行为。 1988年,法庭对科林·皮奇福克进行审判。在铁证面前,科林无从抵赖,最终被判终身监禁,起初他至少要服刑30年才有资格申请假释,2009年这一期限缩短至28年。2021年6月,科林被批准假释,但需继续拘押,等待司法大臣审核决定,最终他可能于2021年7月下旬获释。 琳达·曼恩遇害案以及后续破获的系列案件,成为了DNA技术在刑侦领域应用的经典范例。在这起案件之前,DNA检测技术在犯罪调查中的应用还十分有限,而它的成功破获,让人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准确性。它为警方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侦查手段,让隐藏在黑暗中的犯罪分子无处遁形。这起案件也让公众对DNA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后来的各类案件调查中,DNA技术逐渐成为警方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无数案件因它而真相大白,受害者的冤屈得以昭雪 。 琳达·曼恩遇害案虽已尘埃落定,但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在打击犯罪中的强大力量,也让我们意识到,无论犯罪分子多么狡猾,总有一天会在科学的证据面前原形毕露。同时,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宁,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英国犯罪侦查史上,1983年发生的琳达·曼恩遇害案,堪称一个里程碑事件。这起强
我自悲悯
2025-01-29 23:44:28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