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刚走过最艰难的草地,竟然收到敌军将领送来的40万斤粮食,外加2000斤盐,这是什么情况? 1934年10月,经过几轮激烈的战斗,中国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遭遇了惨败。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决定战略转移,撤出中央根据地。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遭遇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为艰难的部分之一便是穿越草地。草地是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一片沼泽地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红军在进入草地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现实的困难却超出了预期。由于草地的湿滑地面,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深深陷入泥潭,无法自拔。此外,红军的粮草紧张,尽管在出发前积极筹集,但还是不足以满足全军的需求。饥饿和疾病对士兵们的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艰难的环境中,红军战士们只能采食野菜和树皮来维持生命,而恶劣的天气则让他们的步伐变得更加艰难。 尽管面临着如此重重困难,红军最终还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穿越了草地,且两路军成功会师。然而,代价却是巨大的,约有16,000名红军战士在草地中牺牲。 成功走出草地后,中央红军的士兵们衣衫褴褛、饥寒交迫。此时,红军的后方依然有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而前方则是甘肃的地方军阀。面对这样的困境,红军不得不继续前行。就在这时,甘肃的卓尼土司杨积庆伸出了援手。他为红军提供了关键的物资支持,送去了30万斤粮食,极大缓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 杨积庆是卓尼的第19代土司,虽然身份上带有封建色彩,但他却具备着先进的思想和坚定的爱国情怀。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杨积庆面临着巨大的抉择。1935年9月,红军通过草地后进入俄界村,而驻守此地的甘肃军阀鲁大昌意图封锁红军的去路。杨积庆收到来自国民党的命令,要求他协助封锁红军。然而,杨积庆没有选择顺从国民党的命令,而是暗中帮助红军。在保持表面上服从国民党的态度的同时,杨积庆派遣心腹与红军接触,并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粮草,帮助他们修复栈道,确保了红军能够顺利渡过困难。 对红军而言,杨积庆的援助可谓是雪中送炭。这位国民党将领虽然名义上是红军的敌人,但他心中却有着自己的考量。杨积庆生于藏族世家,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卓尼土司"。抗战爆发后,他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一味内战的做法早已不满。 杨积庆曾目睹过红军作战的英勇,也了解到他们善待百姓。在他看来,红军才是当时中国最需要的军队,是真正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力量。面对残酷内战,他决定不能让这支队伍就此覆灭。 于是,杨积庆只是表面上服从蒋介石围剿的命令,暗地里却在积极帮助红军渡过难关。他下令部下不许封锁、放冷枪,还派人连夜抢修道路和桥梁,为红军铺平了通往生的希望之路。 杨积庆还暗中派人与红军联系,商讨如何瞒天过海,率先抵达腊子口,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同时,他吩咐属下打扫粮仓,将辛苦筹集的40万斤粮食和2000斤宝贵的食盐码放整齐,只等红军前来取用。 当红军战士们疲惫不堪地走进粮仓时,眼前的景象让每个人都热泪盈眶——整整齐齐堆放的粮食,锁头虚掩的仓门,这分明是救命的礼物啊!杨积庆的义举,让这支苦撑许久的队伍再次燃起了希望。 而此时,另一边厢,胡宗南仍蒙在鼓里,一门心思地在腊子口布防,严阵以待,誓要将红军斩尽杀绝。他哪里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战机。 尽管武器装备不及敌军,但红军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吃饱喝足、休整几天后,他们已经恢复了战斗力,誓要打败阻击在前方的鲁大昌部队,尽快突围北上。 时间就是生命。毛主席下令务必在两天内攻克腊子口,兵贵神速,争分夺秒。担任此次突击任务的,正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将士们。大家争先恐后,一鼓作气,个个都发挥出了十二分的英勇。 然而,腊子口易守难攻,敌人在关键的中间桥头构筑了坚固工事,架设重型火力点。红军碰到顽强抵抗,一连五次冲锋都无功而返,伤亡惨重。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再这样下去恐怕前功尽弃。 就在此时,一个叫"云贵川"的年轻战士挺身而出。他自告奋勇要为战友开路。原来他从小在山林长大,攀崖越岭的本领着实了得。"云贵川"决定带着炸药包从桥底潜入,炸毁敌人的碉堡,为红军突围扫清障碍。 虽然凶险异常,但此时已经别无他法。在夜色掩护下,"云贵川"背着炸药,带领两个班的战士偷偷摸摸潜入桥底。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 黎明时分,当红军开始发起总攻时,"云贵川"已经负伤累累,但他凭着最后一口气,拼死引爆了敌人的火药库。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硝烟四起,年轻的生命和敌人的防御工事同归于尽。 "云贵川"以自己的牺牲,为红军扫清了道路。鲁大昌因为国民党内讧,始终未能得到增援,最终仓皇败逃。红军一举拿下腊子口,成功北上,再次从敌人的包围圈中突围而出,粉碎了蒋介石消灭革命力量的美梦。 事后,红军战士们在鲁大昌的老巢里,搜出了2000斤食盐,这对经历长期困苦的将士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1935年,红军刚走过最艰难的草地,竟然收到敌军将领送来的40万斤粮食,外加20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29 23:33:29
1
阅读:317
艳阳高照
向革命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