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24年左右,魏文侯尊孔子弟子子夏为师,子夏在西河(今河南浚县、内黄一带)讲学,创立了西河学派。此时,已是八十高龄的子夏如苍松屹立,历经风雨。 子夏是卫国人,早年与师兄弟仲弓、子张共同编写《论语》。晚年,他不顾年迈,奔赴魏国任教,究竟为何? 魏文侯的礼贤下士 魏文侯如春风化雨,礼贤下士,吸引有志之士。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逐渐崛起,魏文侯渴望文化助力,以实现其称霸之志。 为此,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拿出九成食禄,诚邀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贤人。子夏作为孔子弟子,自然地位最高,魏文侯尊他为老师。子夏在西河开坛讲学,鼎盛时期弟子多达三百,吴起和李克等名将皆出自其门下。 悉心教导,教无止境 子夏深知魏文侯的志向,抓住时机耐心教导。例如,他在听音乐时说:“钟声要想到武将,磬声要想到执政者。”这番话启发魏文侯,促使他思考音乐的深意。 尽管子夏在西河讲学期间失去儿子,他仍坚持授课,眼泪流下却不曾停下,令人感佩。然而,这种坚持也引来其他孔门弟子的非议。 曾子探望时,子夏感慨:“老天!我没有罪过啊!”曾子立刻不满,指责道:“你回西河讲学,当地人只尊你为师,却不知道孔夫子,这就是你的罪过!”可见,曾子对其选择颇有微词。 子夏的背离与追求 子夏的思想逐渐偏离孔子的教诲。孔子认为周代礼法完美,君臣父子秩序应恢复。然而,周天子的权威已岌岌可危,魏国称侯显然不合“礼”的精神。 孔子曾告诫子夏:“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提醒子夏不可急于求成,但他却追求“小利”,显现务实之士的特质,这也是魏文侯愿意拜他为师的原因之一。 人才辈出,风云际会 子夏为魏国培养了不少人才。李克曾任中山国相,认为治国需“赏必行,罚必当”,剥夺不立功者的俸禄,以吸引真正人才。吴起因未能回家奔丧与曾子断绝关系,后投子夏门下,任西河郡守时,以诚信赢得民心。 尽管李克、吴起是儒家传人,但他们重视赏罚,显露法家倾向。孔子强调道德,而子夏和弟子们则显得有些“叛逆”。 变法的序曲 子夏在西河讲学,不仅传授儒家经典,还主张用赏罚制止恶行。魏国率先开展变法,得益于子夏西河学派的引领。 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任命李悝为国相,开始推行变法,国力日益增强。子夏创立的西河学派,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的儒学中心。西河学派出身的吴起、李克等人为魏国称霸中原立下赫赫战功。 子夏作为儒、法之间的关键人物,为法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变法的序曲在西河讲坛上悄然奏响,历史的车轮在此刻开始转动。
公元前424年左右,魏文侯尊孔子弟子子夏为师,子夏在西河(今河南浚县、内黄一带)
鹏举谈历史
2025-01-28 10:01:48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