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茂腔传承之路:社会实践纪实】 曲阜师范大学 曲园学子三下乡 青春三下乡 镜头中的三下乡
茂腔作为地方传统特色,吸引着众多人的关注。为茂腔能够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顺利传承,2025年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文化守望者实践队来到了青岛茂腔剧团,了解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势,亲身体验茂腔的传统文化氛围。
抵达青岛茂腔剧团时,古朴的建筑散发着岁月气息。墙壁上,一幅幅剧照按时间铺展,从老一辈艺术家的黑白影像,到新一代演员的彩色定格,生动展现出茂腔在不同时期的风采。再看那摆放有序的戏曲道具,每一件都带着舞台的印记,见证过无数精彩瞬间。浓郁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实践队员们好似穿越回戏曲的黄金时代。
剧团负责人热情相迎,安排深耕茂腔领域多年的贤继红老师为大家讲解。贤老师是胶州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二级演员、青岛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虽历经岁月,可一谈及茂腔,眼中立刻绽放光芒,那是对这门艺术矢志不渝的热爱。
在深入交流中,贤老师回忆起与茂腔的渊源。她介绍,茂腔起源于清代中叶,起初是民间艺人在田间地头即兴演唱的小调,后来吸收其他戏曲元素,形成独特表演风格。因其独特唱腔、丰富剧目和贴近生活的内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社会实践队员对贤老师进行采访,问及贤老师在早年学习茂腔时的经历,她讲到茂腔对演员要求极高,扎实唱功、丰富表演经验和深厚文化底蕴,需要演员从小训练,有刻苦坚韧的态度。1985年贤老师考入剧团,条件艰苦,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练功,冬天在冰冷地面上下叉,零下十几度还坚持下乡演出。她说,冬天天寒地冻,演员在舞台上奋力表演,眼泪流出瞬间结冰。尽管条件艰难,但贤老师靠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她坚持下来,成为如今的茂腔杰出代表。
在实践队员邀请下,贤老师进行了现场教学。贤老师先示范经典茂腔唱段,声音高亢有穿透力,音符在空气中跳跃,让人沉醉。她边唱边用手势和动作辅助表达情感,动作流畅且有感染力。之后,贤老师开始指导实践队员发音。她从基本唱腔技巧讲起,再到气息运用、音量控制,每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晰明白。她鼓励队员大胆尝试,别怕犯错,因为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掌握茂腔精髓。在动作与手势教学上,贤老师亲自示范每个动作,从手指弯曲程度到手臂摆动幅度,都做到精准到位。她告诉队员,茂腔的动作与手势不仅是表演的一部分,更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每个动作都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情感,需要用心体会领悟 。在贤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剧团。排练厅里,墙上的排练计划与练功照片,记录着演员们的努力与付出。服装道具室中,精美的戏服色彩鲜艳,刺绣精致,各类道具摆放整齐,每一件都承载着茂腔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茂腔传承遭遇难题。贤老师无奈地说:“过去,农村每逢节庆、喜事,茂腔演出必不可少,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可如今,娱乐方式多样,电影、网络吸引了大众目光,年轻人对传统戏曲兴趣渐淡,愿意学茂腔的孩子寥寥无几。”
贤老师表示,茂腔是地方戏,用地方方言演唱,很多年轻人不会方言,给传承带来困难。所以要积极开展茂腔进校园活动,先教孩子们方言,再教唱茂腔。对于茂腔发展,她建议保留原汁原味的精华,让茂腔灵魂代代相传。同时结合当下热点,比如用茂腔唱环境保护宣传标语,借助互联网推动茂腔更好发展。即便困难重重,贤老师和剧团成员也未言弃。近年来,他们积极与当地学校合作,推动茂腔进校园,贤老师笑着说:“起初,孩子们对茂腔很陌生,兴趣缺乏,但通过有趣的讲解和精彩表演,逐渐吸引了他们。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喜爱,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通过与贤老师深入交流,实践队员们清晰地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绝非一人之力可为,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携手共进。贤老师特别指出,在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上,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扶持力度;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响应,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则需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体系,让学生们从小接触、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家庭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
茂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着当地百姓深厚的情感,留存着他们珍贵的记忆。在现代社会浪潮的猛烈冲击,传统戏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只有当各方齐心协力,形成强大合力,像茂腔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重焕生机,绵延不绝地传承下去 。
此次实践虽已结束,但带给实践队员们的触动与思考,深深扎根心底。实践队员们决心日后为茂腔传承贡献力量,助力这朵戏曲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通讯员 杨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