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茂腔新韵】 曲阜师范大学 曲园学子三下乡 大学生社会实践 镜头中的三下乡 茂腔新韵:传承与创新的交响茂腔承载着齐鲁大地厚重的历史记忆,为了探索与传承茂腔这一地方传统戏剧,奏响茂腔新韵,2025年寒假期间,一支由文化爱好者组成的曲阜师范大学守望者实践队,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仰与好奇,带着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热忱与担当,奔赴青岛市茂腔剧团,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充满期待的探寻茂腔传承与创新之旅。
初见剧团:岁月留痕,艺术生辉阳光洒在青岛市茂腔剧团的门楣上,金色的牌匾在光影交错中更显庄重,踏入这片艺术的圣地,浓郁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的茂腔剧目海报,走廊里陈列的泛黄老照片,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茂腔的辉煌过往与沧桑历程。
在剧团的排练室,实践队成员们见到了茂腔第三代传承人贤继红老师。她正与演员们全神贯注地排练新剧目,唱腔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精准而富有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传承之艰:风雨兼程,初心不改排练间隙,贤继红老师带领实践队的成员参观了剧团的陈列室。这里收藏着历代茂腔艺人的珍贵遗物,从古老的戏服到斑驳的乐器,每一件都承载着茂腔艺术的厚重历史。贤老师指着一幅幅老照片,缓缓讲述着茂腔的起源与发展。队员们看到照片中记载着茂腔文化曾经的辉煌与成就,如《罗衫记》《桃李梅》、《龙凤面》等经典剧目的剧照,还有各种颁奖合照。贤继红老师介绍到:“茂腔起源于清代中叶,最初是民间艺人在田间地头即兴演唱的小调,后逐渐吸收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它以贴近生活的表演内容和独特的唱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随后,贤老师回忆起自己早年的学艺经历,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她1985年加入剧团,那时条件艰苦,但她凭借对茂腔的热爱与执着,坚持每天早起练功,无论严寒酷暑,从未懈怠。正是这份坚守,让她成为当代茂腔艺术的传承者之一。在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贤继红老师还亲自为我们演唱了一段,仅仅是开口一句,就让人感受到茂腔文化的气势与艺术魅力。然而,实践队员们从贤老师的话语中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变迁,茂腔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淡薄,传播范围也日益缩小,作为山东的地方戏曲,即便是山东本地也鲜有人知,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传承希望:薪火相传,未来可期实践队的队员们在贤继红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茂腔的魅力。从学习基本的唱腔技巧到模仿动作与手势,过程中充斥着浓厚的艺术和传承的气息,虽然时间并不充裕,但在贤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了茂腔的精髓。 “茂腔的动作与手势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用心去体会和领悟。”贤老师强调道。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茂腔艺术的魅力与传承之路的艰辛。他们决心将此次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茂腔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贤继红老师,作为茂腔艺术的传承者,也将继续凭借自身的才智与努力,为茂腔艺术续写辉煌,使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为夺目的光彩。(通讯员 尉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