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3月,韩复榘在汉口见过蒋介石夫妇后,对亲信说:“蒋介石叫我向方,宋美龄

史记峰会 2025-01-26 23:39:12

1929年3月,韩复榘在汉口见过蒋介石夫妇后,对亲信说:“蒋介石叫我向方,宋美龄待人热情,用的外国香水,几天了握过的手还是香的。” 当时韩复榘率十万大军进逼武汉。根据冯玉祥的指示,韩复榘没有明确提出讨伐的对象,暂看桂系和蒋介石之战的结果。 蒋介石靠着分化瓦解的手段,迅速让湖北的桂军土崩瓦解,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武汉。消息传到鸡公山时,韩复榘大吃一惊,就在他不知该不该继续行军时,接到蒋介石的急电,要韩部停止向武汉进军,并邀韩复榘亲到汉口晤面。 韩复榘对参谋长李树椿说:“你说我该不该去?” 杨树椿说:“先停住兵马,向方兄亲到汉口一趟,看看蒋介石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后再说。” 韩复榘说:“也是,不去也说不过去。” 接着,韩复榘下令全军停止前进,自己只带少数随从秘密抵达汉口,来见蒋介石。蒋介石热情地招待了韩复榘,并拉住韩复榘的手,对宋美龄说:“这就是我常向你提起的百战百胜的韩将军。” 宋美龄听后,便一口一个“常胜将军”,殷勤地为韩复榘斟酒夹菜。当晚,韩复榘一行被蒋介石安排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韩复榘向蒋介石、宋美龄辞行。蒋介石说:“韩将军身经百战,从装束上看,你的日子过得一定俭朴,真让人敬佩。韩将军本人就这么俭朴,家人就更不要说了。我这里有一张上海的房契,是一处很好的住宅,韩将军可把家室搬到上海去居住,不知韩将军意下如何?” 蒋介石说完,一旁的宋美龄趁机把一张房契交给韩复榘。韩复榘接到房契,脸上流露出感激的表情。 临走时,蒋介石说:“向方兄,我这里送一部匣封的书,你抽暇多看看。” 韩复榘说:“蒋总司令放心,今后我一定多看看。” 韩复榘回到开封后,向姨太太纪甘青讲述了会见蒋氏夫妇的经过,并把蒋介石送给的上海房契,交纪甘青保管。至于蒋介石送的那部匣封的书,韩复榘连看也没看,便让卫队长杨树森拿了去。 不料杨树森把那部匣封的书拿去不久,又送了回来,并对韩复榘说:“韩主席,书中夹的东西小的不敢收。” 韩复榘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书中夹有一张二十万元的支票。韩复榘在冯玉祥手下二十多年,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钱。拿着支票凝视良久,韩复榘内心产生了翻滚的波涛。 在冯玉祥这边,他怎么都不会想到,一手提拔的韩复榘,已经和蒋介石秘密牵上线了。蒋桂战争之后,蒋介石将下一个目标瞄上了冯玉祥。 冯玉祥见蒋介石磨刀霍霍,非常后悔没有联合桂系反蒋,为了集中兵力,他下达了西撤的命令,准备先把山东、湖北的兵马,撤回河南,再由河南西撤,暂以洛阳至潼关为集结地,静观势局后,再做打算。 5月17日,孙良诚部一边西撤,一边将归德至马牧集之间的十三座铁路桥,全部炸毁;韩复榘部也炸毁了武胜关隧道;庞炳勋部炸毁了郑州黄河大桥北段;韩复榘带着部队一口气撤到了陕州。如此一来,驻洛阳的李文田六十旅,成为冯玉祥部在洛阳最前方的兵马。 5月19日,冯玉祥在陕西华阴召开高级军政人员参加的会议。在会上,冯玉祥提出了“集中兵力,缩短战线,团结讨蒋”的方针。 冯玉祥气愤的说:“蒋介石刚打完桂系,即把矛头对准了我们,免去了孙良诚的山东省主席,把我们赶出山东。为了给蒋介石以重击,避免重蹈南口大战时战线过长,被阎锡山拦腰截断,我们要把山东、河南的队伍,撤到潼关以西,只有这样才有力量,大家有什么意见?” 冯玉祥说完后,韩复榘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主动放弃河南,蒋介石眼下还没有打我们,趁其调兵之机,我们应兵分三路主动出击,我带十万兵马,沿平汉路攻汉口,少云兄(孙良诚)率十万兵马,沿津浦路南下浦口、南京,汉章兄(石友三)带十万兵马,取安庆。各军一律不带辎重,轻装前进,分兵合击,最后在南京会师,谁抓住老蒋,谁立头功,这才是上上之策。” 冯玉祥说:“照你这么干,我们不就成了流寇了吗?真是小孩子见解,我看你是舍不得河南省主席,不想离开河南吧?” 韩复榘说:“我不在乎河南省主席,如果总司令不同意我这个意见,咱们就守潼关,我带兵打头阵,向西发展。中原的事咱先不管,一心经营大西北,静观变化,伺机而动,怎么样?” 冯玉祥斥责说:“怎么打我自有主张,你别乱说了,究竟你是总司令,还是我是总司令,你给我老老实实向西撤兵就行。” 韩复榘还要再说,被气愤的冯玉祥赶出了会议室。韩复榘深感丢脸,在华阴会议后憋着一肚子气,离开华阴,回到陕州。 5月20日夜,韩复榘把驻陕州的第二十师师长李兴中,兵站总监闻承烈叫到面前,对二人说:“不西撤了,我已征求过第二十师弟兄们的意见,大家都不同意再向西撤。” 李兴中说:“冯总司令命令我们西撤,你却不让西撤,你这样做到底是干什么?” 韩复榘说:“第二十师原本就是我带起来的,事已至此我已经把脑袋别在腰上,一不作,二不休,顾不上那么多了。” 接着,韩复榘率着第二十师,返回到了洛阳。得知韩复榘倒戈的消息后,冯玉祥气得大哭,他很难接受一手提拔的爱将就这样背叛他。

0 阅读:27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