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人在整理战场时将志愿军的尸体集中堆放,这一情景被美国记者捕捉到。照片中,战场上散布着密密麻麻的尸体,混乱堆叠,清晰展现出美军对每位志愿军进行搜检,寻找潜在的有价值物品。 1950年12月6日,志愿军第九兵团二十军180团的小分队在水门桥展开了激烈的破坏行动,这是该桥第三次遭遇袭击。 为了阻止美军顺利撤退,小分队在水门桥南侧炸开了一个宽度达到七至八米的缺口,并破坏了桥梁的基座。此举使得美军的撤退之路受到了严重威胁,急需修复这座桥梁。 当时,美军第1海军陆战师的师长史密斯和工兵营营长帕特里奇对此感到极大的压力。如果水门桥无法及时修复,联合国军将可能面临严重的军事后果。 为了修复桥梁,美军急忙组织力量,搜寻可用的修补材料。尽管他们努力寻找沙袋和木材,但材料始终不足,修复工作进展缓慢。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工兵们不得不想出一种非常荒诞的办法:利用冻僵的志愿军遗体来填充桥基。 根据历史作家汉普顿·塞德斯在其著作《在绝望的土地上》中描述,水门桥附近堆积大量志愿军战士的尸体。虽用尸体填充桥梁的基座听起来极为荒唐,但在当时的极端环境下,这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工兵们将这些冻死的尸体收集起来,填入桥下的空隙,以稳固桥梁结构。 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一度引发了广泛争议。汉普顿·塞德斯虽然是通过多方转述获得了这些资料,但他并未亲自参与水门桥的修复工作,因此其中的细节仍然存在一定的疑问。 事实上,《在绝望的土地》一书中的叙述,更接近于纪实文学的表达方式,包含了大量的对话和虚构元素。 在1950年12月9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第一工兵营朝鲜战争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美军在水门桥修复作业中主要使用了木头和沙袋作为填充物。 此外,考虑到使用遗体作为建材的实用性和道德问题,理论上看似可行,但实际操作复杂且难以实施。在当时极端低温的环境下,尽管冷冻的遗体在短期内可能变得坚硬,但水门桥的特殊地理环境却不允许单靠遗体来加固桥梁。 这座桥梁架设在长津湖发电站的四根混凝土管道之上,四周是悬崖峭壁,环境极其复杂。修复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恢复桥梁的结构稳定性,而冻僵遗体即便短时间内坚硬,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从技术角度看,遗体作为填充物的效果是有限的。美军修复水门桥时,所使用的木头和沙袋等材料,显然是更为实用的选择。遗体可能只是修复过程中使用材料的一部分,且更多是作为短期过渡措施,与其他更坚固的材料混合使用。 根据1950年12月的气象记录,该月早些时候的极低温稍有回升,气温达到零下18至25摄氏度。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加上工程器械和强光照明的使用,冻结的遗体不可能维持长时间的硬度和稳定性,因此作为结构材料的可靠性极低。 就在这一背景下,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记述,他的部队在12月8日夺取了位于水门桥南侧的1081高地。这一战略位置的占领,为后续的桥梁修复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护。 随后的12月9日,得到这一层保护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第1工兵营,开始了大规模的桥梁修复作业。 修复水门桥时,美军采用了从新兴里一家锯木厂偷来的预切木料。这些木料原为日据时代日本人所用枕木,每根直径约四英寸(10.16厘米)。 工兵们将木料交替堆砌在被炸毁的桥头,构建成临时桥台。他们接着使用沙袋填补木料间的空隙,从而极大增强了桥梁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最终使桥梁的载重能力提升至40-50吨。 这种修桥方法表明,美军实际上并未将志愿军的遗体用作桥梁填充物。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遗体并不适合作为修建材料使用,而非出于对遗体的尊重。
1952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人在整理战场时将志愿军的尸体集中堆放,这一情景
胡萝卜简科
2025-01-26 14:29:1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