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叶帅回广东梅州老家,在旧居宴请亲朋好友,7个人一桌吃6个广东家常菜 叶剑英元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自1917年参与革命起,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投入巨大心力。尽管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国务忙碌,但他始终牵挂着自己的故乡——广东梅县。多年来,工作与健康的双重负担使他难得回乡。 尽管如此,1971年,叶帅终于安排时间短暂回访故乡。这次行程虽然匆忙,却让他深刻地意识到故乡的发展滞后,与国家其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相比,显得十分落后。此行让叶帅感到必须促进家乡的发展。 他具体提出了几项改进措施:修整不平的道路、植树造林以及修缮破旧的房屋。他强调,只有这样,乡亲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 叶帅的这番话在乡亲们心中种下了发展的种子。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梅县人民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到1980年,叶帅再次回到故乡时,已是八十三岁高龄。 这一次,他见到了家乡巨大的变化:坑洼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道路,光秃的山头覆盖了绿色的植被,破旧的房屋也焕然一新。生产力的提升带来了乡亲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从物质到精神,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叶帅眼见故乡的变化,内心深感欣慰。他相信,全国各地如果都能实现这样的进步,国家的未来将非常光明。 他对家乡的改变不仅是对物质条件的改善的认可,更是对家乡人民意识觉醒和生活态度转变的肯定。这次回访,他看到了故土的进步,也看到了一个正在日益强大的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尽管外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叶帅对于家庭传统的态度却显得异常坚定,这从他对母亲坟墓的处理方式中便可见一斑。 叶帅的父母双亡已久,他们安息的地方是家乡一个不显眼的小山坡。父母的坟墓并不显赫,其中母亲的墓地尤其简朴,仅有一块半米高的石碑矗立其中,上面刻着“慈母之墓”四字。岁月的侵蚀使得碑石显得颇为破旧,但这块石碑对叶帅而言,承载着深重的情感与回忆。 每次回到家乡,叶帅都会带领子孙前往此地,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敬意。尽管因战争与公务,他曾错失陪伴母亲最后岁月的机会,这份愧疚和怀念让他每次站在母亲的墓前都充满深情。 然而,随着家乡发展,一些乡亲开始提出应当重新修缮并扩建坟墓,使之更为庄重。这一建议出于对叶帅的尊敬和对文化礼节的看重,乡亲们认为应当让先人的安息之地也体现出时代的发展与家族的荣耀。 对此,叶帅却持有不同看法。尽管家乡的变化令人欣喜,叶帅仍选择保持母亲墓地的原貌。他坚持认为,简朴的坟墓足以承载对母亲的记忆与敬爱,无需借助外在的华丽来证明孝心。 母亲以其勤劳和节俭的生活态度深刻影响了叶帅的成长。母亲平生不事张扬,体现了传统客家女性的典型特质。这种家庭背景和教育,为叶帅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小,叶帅就跟随母亲参与家庭农务,如耕作和照料家畜等,这些经历使他深知劳动的艰辛。即便在其后的军政生涯中,叶帅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 即使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仍不改其简朴的生活习惯,对于公共资源和国家财产始终保持着极度的尊重与珍惜。 1980年,年逾八旬的叶帅返回故乡,这是他最后一次踏足家乡的土地。即使在这样的年纪,他依然保持着忙碌的工作状态,不断巡视全国,关注国家的各项建设。 在这次回乡期间,叶帅特意强调了对简朴生活的尊重,他在招待所与亲友共进午餐时,特别指示主办方不要做出过分铺张,力求简单朴素,以免增加群众负担。 叶帅对母亲坟墓的处理方式,同样反映出他对家庭教育的尊重和对母亲的深情。他选择保持坟墓的原貌,并未对其进行过度修葺或装饰,正是出于对母亲生前性格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他的母亲生前不喜华丽,生活中也从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叶帅认为,保持其坟墓的简朴,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
1981年,叶帅回广东梅州老家,在旧居宴请亲朋好友,7个人一桌吃6个广东家常菜
极速车咖
2025-01-26 14:27:26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