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幅图是1880年欧洲传教士拍的黄鹤楼。 第二幅图是现在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当今所见的黄鹤楼并非原貌,其所在的位置也并非唐代诗人崔颢所描绘的黄鹤楼之所在。 实际上的黄鹤楼遗址,位于今日武汉长江大桥的东桥头。 19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让黄鹤楼的故址成为桥基的一部分。 崔颢的《黄鹤楼》描绘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 尽管崔颢年轻时的行事风格颇为轻浮,但他在游历各地后,逐渐发展出一种雄浑奔放的诗风。 与其早期的作品相比,崔颢的《黄鹤楼》显得更加沉静。 李白曾在黄鹤楼上游览时,看到崔颢的这首诗后感慨万千。 面对这首诗,他还产生了不愿再作诗的情感。 自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首次建成以来,历经了无数的毁灭。 今日黄鹤楼的外观是对清同治七年所建楼宇的仿建,。 清光绪十年,黄鹤楼遭遇了人为引发的大火,风助火威,这座楼阁化为灰烬。 当天,火灾从汉阳门外的一家骨货作坊起火,火势蔓延将周围的木作坊、住宅一并吞噬,还波及到黄鹤楼。 楼内木质结构在烈火中迅速崩塌,由于火势过大,黄鹤楼最终未能幸免,。 时人通过报纸记录了这一事件,上海《申报》对火灾进行了详细报道。 然而,经过一百年的时光,重建的黄鹤楼在1985年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座新黄鹤楼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外形上仿照了清代同治年间的建筑风格,具有五层飞檐翘角的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常常是在历史的重压下不断重修。 由于缺乏精确的建筑图纸,许多建筑在修复时并不完全恢复原貌。 每一次重建,匠人们都会根据当时的建筑风格件进行调整。 从北宋时期李公麟所绘《黄鹤楼图》来看,黄鹤楼当时是重檐歇山式的屋顶,风格典雅。 而到北宋徽宗时期,黄鹤楼变成了三重檐四角攒尖顶。 南宋时期,黄鹤楼出现了重檐歇山式的十字脊顶。 元代画家夏永是黄鹤楼题材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在描绘黄鹤楼时,呈现出极具细节的风貌。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黄鹤楼图页》便是他的作品之一。 画中,黄鹤楼高耸在长江岸边,楼阁两层重檐,与此同题的另一幅《黄鹤楼图》则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两幅作品楼阁的建筑造型几乎一致。 明代的黄鹤楼多次遭遇火灾重建,画家谢时臣的《黄鹤楼图轴》便回归到了早期黄鹤楼的经典形式。 在描述黄鹤楼时,画家们常常选择从高处俯视。 与此同时,明代画家安正文创作的《黄鹤楼图》屋顶设计独特,呈现出九十度垂直的正脊,四面歇山顶的大小不一。 进入清代,宫廷画家关槐的《黄鹤楼图轴》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中,黄鹤楼的形态逐渐稳定下来。 清代画家李寅的《黄鹤楼图》其宝刹攒尖顶设计。 与此相对,王翚的《长江万里图》卷和石涛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图,则将黄鹤楼刻画成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很多画家并未亲眼见过黄鹤楼的实景,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对前人画作的再现。 永乐宫的壁画《武昌货墨》描绘了吕洞宾仙游武昌的传说,其中的黄鹤楼则呈现出宋代初期的建筑风格。 在民国时期,武汉政府曾计划在原址复建黄鹤楼,但由于战乱不断,这一计划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政府再次提出重建黄鹤楼的设想,但这一设想因国共内战的爆发而再次未能实现。 随着1947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黄鹤楼的重建之梦彻底告吹。 在黄鹤楼原址被空置后,1904年,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主持建设了“警钟楼”。 警钟楼内设有自鸣钟,能够及时报警。 警钟楼后,奥略楼于1907年在不远处建成。 这一楼阁纪念了张之洞的政绩。 它们始终未能完全取代黄鹤楼在武汉人民心中的地位。 特别是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桥头堡的设计者甚至在设计时借鉴了黄鹤楼的“攒尖顶亭式”建筑风格。 随着1985年新黄鹤楼的建成,由于武汉长江大桥占用了黄鹤楼的原址,新黄鹤楼被重新建在蛇山的高处,离原址约有一公里的距离。 尽管如此,新黄鹤楼依旧吸引了无数游客。
第一幅图是1880年欧洲传教士拍的黄鹤楼。 第二幅图是现在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
平旌哥哥
2025-01-26 13:50:3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