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山西佛光寺,林徽因触摸着“宁公遇”久久不言,神情肃穆,丈夫梁思成记录下了妻子这一刻,只有他明白这一刻是有那么的不容易。 (信源:澎湃新闻——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 这就好比有人当着你的面说你家祖传的宝贝是假的,你能忍?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更忍不了,直接开启了“打脸”模式,开启了一段寻觅之旅。 这段旅程有多难? 想想那个年代,没高铁没飞机,全靠两条腿和老掉牙的交通工具,跋山涉水,那滋味,绝对酸爽。 话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那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绝对是扛把子级别的。 他们带着学生们,风里来雨里去,愣是挖出了不少宋元时期的古建筑。 这成就,杠杠的! 但是,唐代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bug,始终困扰着他们。 玩个游戏到最后一关卡住了,怎么也过不去,真是让人头大。 转机来自一次“意外”。 他们翻阅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目录》,就像程序员找bug,突然找到了一行关键代码。 书中提到的五台山佛光寺,以及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标注的“唐代”字样,让他们眼前一亮:莫非,这就是一直苦苦寻找的“唐代木构”? 说干就干! 但这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个年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盛夏酷暑,山西的山路崎岖难行,这趟旅程,妥妥的“hard模式”。 但为了心中的执念,他们拼了! 他们辛苦奔波了好几天,最终在豆村周边找到了佛光寺。 这座古老的寺庙,隐藏在山林之中,仿佛一位隐居世外的高人。 来不及感叹,他们立刻开始了“代码审查”——对佛光寺的全面考察。 东大殿的斗拱、梁架、藻井、雕花等建筑构件,都透露出浓浓的唐代风格,就像一位唐代工匠穿越时空,留下了他的“签名”。 室内的佛像,尤其是那些站立的菩萨像,和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长得挺像的,这应该也是中唐时期的作品。 屋顶上的“大叉手”在唐代的画作里很常见。 这些证据,让他们越来越确信:这次,找对了! 单看建筑样式,可不能确切知道它是哪个年代建的。 毕竟唐代跨越几百年,就像一个大型项目,版本众多。 就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反复横跳时,林徽因的细致观察,带来了关键突破。 在一根梁上,她发现了一行模糊的毛笔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这和殿外石经幡上的记载完全一致,双重验证,实锤了! 梁思成和夫人经过研究,觉得东大殿应该是建于唐大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57年。 多年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这一刻,所有的累都一扫而空。 看这古建筑,一砖一瓦讲述着唐朝的韵味。 佛光寺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内部结构精密复杂,堪比一个大型工程项目。 天花板是方格状的,梁上挂着一些捐钱人的名字,比如“宁公遇”就在其中。 在东大殿南侧,摆放着宁公遇的雕像,这就像程序员在代码里写的注释,默默记载着这一段历史。 琉璃脊刹和琉璃鸱吻,更是增添了宏伟气势,就像项目上线后的庆功宴,必须隆重! 殿内藏着不少唐代和其他朝代的壁画,特别有一幅上面写着“宣和四年三月初”,这幅画给研究金宋联合进攻辽国提供了关键信息,就像在历史书里找到个惊喜的小彩蛋,让人挺意外的。 文殊殿虽然只是个配殿,但它的规模几乎和主殿东大殿一样大,这在佛教建筑里挺少见。 或许与五台山浓厚的文殊信仰有关,就像一个“定制版”项目,必须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 文殊殿只用了四根柱子,展现了“减柱造”的建筑技艺,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就像程序员用最少的代码实现最复杂的功能,令人叹为观止。 佛光寺的幸存,堪称奇迹。 唐武宗时期的“会昌灭佛”运动,摧毁了无数寺庙,但佛光寺却因为地处偏远,香火冷清,反而躲过一劫。 就像一个“低调”的项目,反而避开了竞争的“血雨腥风”。
1937年,山西佛光寺,林徽因触摸着“宁公遇”久久不言,神情肃穆,丈夫梁思成记录
笔杆子说
2025-01-25 21:56:29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