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体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后,发现内容也谬以千里,最后只得了6分,可没想到的是,最终他却被四川大学破例录取,然而没过多久,教他的老师就说:“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23岁的黄蛉,曾是无数人眼中的“传奇少年”。
这个来自四川绵阳的农村孩子,因为高考作文无人能懂而一举成名。阅卷老师看到他的作文时直接懵了,整篇文章密密麻麻全是甲骨文!为了弄清楚内容,他们特地请来了古文字领域的专家。
专家看完后连连称赞:“这孩子绝对有天赋,把甲骨文用到这种程度,得下多少功夫!”
但问题也很明显,文章内容跟题目完全不沾边。最终,这篇作文只得了6分,黄蛉的总分也只有428分。
一篇“神秘作文”让黄蛉备受关注,网络上迅速掀起热议。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纷纷抛出橄榄枝。四川大学甚至破格录取了他,还专门返聘校内顶级专家何崝教授为他一对一教学。
一时之间,黄蛉成了“天才少年”,风头无两。
可短短一年后,何崝教授却主动申请离职,他只留下一句话:“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黄蛉的故事并不复杂。
他出生在四川绵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奶奶陪着他长大。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黄蛉从小就内向孤僻,不爱说话。
初中时,他偶然在图书馆翻到一本关于甲骨文的书。晦涩难懂的文字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黄蛉却一头扎了进去。从此,甲骨文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别的孩子下课打闹,他却趴在课桌上描摹甲骨文;别人看电视剧,他却捧着古文字书籍琢磨。他的兴趣甚至让他忽略了学业,高中时成绩一落千丈。
复读期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语文老师蒲体超。恰好蒲老师也是甲骨文爱好者,两人一拍即合,成了忘年交。在蒲老师的帮助下,黄蛉在甲骨文上的造诣更进一步。
可与此同时,他的成绩却没有任何起色。面对高考这个“命运大关”,黄蛉决定剑走偏锋。
2009年高考,黄蛉拿到作文题时灵光一闪,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甲骨文作答。
他心里其实早有盘算。复旦大学曾破格录取过一位古文字天才,黄蛉觉得自己也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被高校认可。
果然,他的作文引起了巨大轰动。专家们对他的天赋赞不绝口,但阅卷老师却只能无奈摇头:“天赋是天赋,内容还是偏题了。”
最终,他的高考成绩只有428分,依旧低于一本线。
但这次冒险却让他成了“天才少年”,多所高校争相邀请。黄蛉选择了四川大学,因为这里专门为他邀请了古文字研究专家何崝教授。
刚进入大学的黄蛉,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学校为他特设课程,何崝教授还亲自指导。起初,两人相谈甚欢,黄蛉的见解也得到了教授的认可。
可很快,问题就出现了。
黄蛉变得浮躁起来,他开始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夸夸其谈,还对《文心雕龙》等经典作品发表“独特见解”。
可何崝教授心里清楚,这些见解压根经不起推敲。他从未教过黄蛉这些内容,而黄蛉也只是随口胡诌。
一来二去,教授心灰意冷,最终选择辞职。他的评价很简单:“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如今,黄蛉已经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曾经的天才少年,最终还是没能成为真正的古文字学者。
如果他能脚踏实地,或许他早就成为古文字领域的一颗新星。但可惜,他选择了一条看似捷径的路,最终却因为浮躁和好高骛远,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天赋是礼物,但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黄蛉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方仲永。少年成名,却因浮躁错失良机。
追逐梦想的路上,唯有脚踏实地,才能攀上真正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