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中旬,郑洞国接到卫立煌发来的电报,让他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及吉林省主

史记峰会 2025-01-24 23:05:05

1948年3月中旬,郑洞国接到卫立煌发来的电报,让他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及吉林省主席。这封电报使郑洞国非常恼火,因为长春远离沈阳国军主力,已处于解放军战略包围之中,处境非常危险。这时候要将郑洞国派到这里长期镇守,不是把他往火坑里送吗? 卫立煌虽然是东北“剿总”总司令,但郑洞国好歹也是副总司令,卫做出这样的决定,事前竟不同郑洞国打个招呼,这自然让郑非常不快。所以,郑洞国并未理睬卫立煌的命令,将长春防务部署完毕即匆匆飞返沈阳。 回到沈阳后,卫立煌见到郑洞国,故意显出惊讶的样子,问道:“桂庭,不是要你留在那里吗,你怎么又回来了?” 郑洞国有些没好气地回答:“请总司令还是另择良将吧,长春我不去,我还是要到北平去治病!” 卫立煌有些难堪地笑了笑,却没有动气,语气很和缓地说:“桂庭,目前这种情势,你还是不要走了。要你到长春,不是我个人的意见,委员长也是这么主张的。” 郑洞国赌气地说:“不管怎么讲,长春我是不去的!”言毕,便起身告退了。这是郑洞国在东北期间和卫立煌之间唯一的一次不愉快的谈话。 这样僵持了几天后,郑洞国又接到蒋介石发来的一封带有命令口气的电报,一定要他到长春负军政的责任。蒋介石亲自下这样的命令,使郑洞国不能不有所考虑了。 去,还是不去?郑洞国思想上斗争得很厉害。去长春,显然是个死局,恐怕很难生还;不去,就要冒公然违抗蒋介石命令的风险。 正在郑洞国迟疑难决之际,他在东北的一些关系好的同僚,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第52军军长覃异之、新6军副军长舒适存等人知道消息后,都相继来劝郑洞国不要接受这个危险的任务。 廖耀湘、舒适存向郑洞国建议说:“最好能要求卫总司令让梁华盛继续主持长春军政事务,或请求在锦州的范汉杰将军与你对调”。郑洞国思来想去,觉得现在也只有用这个办法去碰碰运气了,就去卫立煌的住处向他谈了上述意见。 卫立煌听了郑洞国的要求,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半晌方说:“桂庭,梁副司令与曾军长(曾泽生)关系搞得很紧张,你是知道的,他到那里不便指挥作战。范副司令(范汉杰)对长春的情况也不熟悉,我们反复考虑,只有你去比较合适。” 说着,卫立煌站起身,在室内踱了几步,然后很恳切地继续说:“桂庭,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彼此都很了解。说实话,我也知道长春很危险,不太情愿让你担这种风险。可现在局面坏到这种地步,实在是没有别的法子好想呀。请不要再推辞了。况且长春工事坚固,兵力雄厚,只要认真防守,是可以坚守下去的。你去之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出来,我一定全力支持你。” 卫立煌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使郑洞国颇为感动,他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便默默地起身告辞了。 回去之后,郑洞国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卫立煌讲的那番话,不能说没有道理。郑洞国去长春确实比范汉杰、梁华盛等人合适些。一来郑洞国情况熟悉,二来在长春的新7军将领,如李鸿、史说、邓士富、龙国钧等人都是郑洞国在驻印军时的部属,平日私交甚好。 至于曾泽生等第60军将领,也与郑洞国素无矛盾,因此郑洞国在那里坐镇指挥比较便利。这就是蒋介石、卫立煌派郑洞国去长春的用意所在。 就郑洞国个人来说,去长春固然很危险,但在沈阳、锦州又何尝不危险?思前想后之后,郑洞国决定接受命令去长春上任。 第二天上午,郑洞国去见卫立煌,表示愿意接受去长春的任务。卫立煌闻言大喜,高兴地搓着手连声说:“好!好!”接着又慰勉了郑洞国一番,并留郑在他那里吃了一餐丰盛的酒饭。 为了组建新成立的第一兵团司令部,郑洞国在沈阳又耽搁了几天,网罗了一批军官,直到3月中下旬,他才怀着一种“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凉心情,飞抵长春赴任。 郑洞国飞离沈阳前,许多朋友赶来看他。大家知道局势险恶,前途未卜,也许说不定这就是今生最 后一次见面了,彼此都有点生离死别的感觉。 廖耀湘与郑洞国共事多年,一起共过患难,他对郑洞国更为关切,分手时廖还一再埋怨郑说:“桂公(一些部属和朋友对郑洞国的尊称)为人也太厚道了,长春是不该你去的。卫总司令这样决定,不是把你往虎口里送么?” 郑洞国苦笑着摇摇头,没有说话。廖耀湘自觉有些失言,又改口道:“将来万一事情不可为,请桂公率队伍向西南方向突围,我到时也一定设法接应你们。”郑洞国知道这是廖耀湘的好意安慰,心中既感激又酸楚,心想到了那种时候,大家谁的日子恐怕也不会好过,纵然想彼此救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月25日,郑洞国在长春励志社大礼堂宣誓就职。为了鼓舞士气,在就职仪式上他向在场的众多文武官员宣布了蒋介石制定的“固守待援,相机出击”的战略任务,要求众人精诚团结,共守长春。随后,就职仪式就草草结束了。 从那时以后,直至同年10月21日长春解放前夕,郑洞国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难和痛苦的日子。

0 阅读:118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