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底层男人丁尚彪,在日本打了15年黑工,把女儿培养成了美国妇产科医生,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他在日本的工资相当于他在上海工子的100倍,为了改变底层人家女儿的命运,他“玩命"了!
(信息来源:美国中文网2016.10.24丁尚彪还在打工,不过现在是“含笑活着”|上海模子)
一个男人,背井离乡十五年,没有身份,没有保障,有的只是无尽的劳作和对家人的思念,这十五年,他像一台机器一样运转,只为一个目标——女儿的未来,他叫丁尚彪,一个普通的上海工人,却活出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改革的脚步刚开始,丁尚彪,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厨房工作人员,日子过得平静又踏实,日本的朋友来了一封信,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信中描绘的日本,遍地是机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丁尚彪。
他动了出国闯的念头,想给家里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妻子陈忻星支持他的决定,但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去日本留学,需要一大笔钱,丁尚彪为了凑学费,不惜借钱和花光积蓄。
1989年,他告别妻女,踏上了异国的土地,等待他的不是繁华的都市,而是一所位于北海道偏远乡村的学校,周围荒凉破败,与信中描述的天壤之别,更让他绝望的是,转校申请的失败,意味着他将失去合法身份,变成一个“黑户”。
回国,意味着背负巨额债务和旁人的嘲笑,留下,意味着走上一条充满未知的艰辛之路,为了女儿,为了家庭,丁尚彪咬紧牙关,选择留了下来。
丁琳,丁尚彪的女儿,是支撑他走过漫长黑工岁月的精神支柱,她很清楚父亲的不容易,所以学习特别用功,在上海,母亲陈忻星在纺织厂打工,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教育女儿,同时还要偿还债务。
母女俩的生活异常艰辛,但她们从不抱怨,相互扶持,共同期盼着与丁尚彪的团聚,这份爱和期盼,跨越山海,成为丁尚彪在异国他乡奋斗的动力,丁琳的努力没有白费,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并最终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为父母的付出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她的成功,也为一家在美国的团聚创造了条件。
陈忻星,丁尚彪的妻子,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丈夫在日本,她一个人带娃,在纺织厂拼命干活,赚钱养家,还得还债,生活对她来说挺沉重的,但她硬是没说过放弃,她用坚韧和爱支撑着这个家,也默默承受着与丈夫分离的痛苦和担忧。
有时,她也会忍不住胡思乱想,怀疑丈夫是否会变心,最后,她决定信任丈夫,坚信他们的感情足以克服一切困难,分开这么多年,他们感情依然坚如磐石,时间反而让他们更加懂得彼此的珍贵,陈忻星的付出,不仅支撑了家庭,也给了丁尚彪在异国他乡坚持下去的力量。
东京,一个繁华的都市,却是丁尚彪的“流放之地”,他像一只隐形的蚂蚁,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了生存拼命工作,工厂、餐馆、家政,哪里需要人手,他就去哪里,语言不通,没有身份,受尽歧视,但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忍受,将所有的苦难都吞进肚子里。
他住的房子很便宜,地方不大,只能摆得下一张床,为了节省开支,他洗澡时就用塑料袋,晚上还会走很远的路回家,他几乎不休息,每天得拼十几个小时,就为了多攒点钱往家寄。
夜深人静时,看着女儿的笑脸和那婚宴上剩下的红枕头,他心里多少能感到些安慰,他一次又一次地拨通家里的电话,听着妻女的声音,汲取着继续奋斗的力量。
1997年,八年未见的女儿丁琳,为了赴美留学,在日本转机,这是丁尚彪八年来第一次见到女儿,父女重逢,心情复杂,眼泪忍不住涌出来,短暂的相聚后,又要分别,更添一份伤感。
2002年,妻子陈忻星赴美探望女儿,也在日本与丁尚彪短暂重逢,分开十三个春秋,如今再重逢,彼此都已不再是昔日的样子了,丁尚彪看起来老了,头发稀疏,牙也掉了几颗,三天里,他们漫步东京,弥补着错过的美好时光,那会儿,俩人眼眶都红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丁尚彪的经历被一位日本纪录片制片人拍了下来,这位导演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制作了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纪录片,纪录片播出后,在日本引起轰动。
丁尚彪,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国黑工,成为了日本民众心中的“励志英雄”,他的经历打动了很多人,也给正经历困难的人带来了力量,在离开日本的时候,海关人员向他敬礼致敬,无数日本人为他写请愿书,请求给予他特殊待遇,这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对丁尚彪十五年辛酸岁月的肯定。
2004年,丁尚彪终于结束了15年的黑工生涯,与妻女在美国团聚,生活新篇章已经开启,但丁尚彪依旧在努力拼搏,他不愿成为女儿的负担,依然选择自食其力。
他在一家日式烧烤店打工,凭借精湛的烧鸟技艺和诚实可靠的品质,赢得了老板和同事的尊重,他用在日本积累的生活经验,帮助同事修理各种家电,成为店里不可或缺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