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2日,光学家蒋筑英的生命进入倒数第四天,这天出差前,妻子路长琴叮

蜀山史道 2025-01-24 20:45:32

1982年6月12日,光学家蒋筑英的生命进入倒数第四天,这天出差前,妻子路长琴叮嘱他,一定要在女儿生日前赶回来,儿子也期待着爸爸给他带回来一支自动铅笔。

(信息来源:金台资讯2021.12.9《蒋筑英》)

成都,1982年6月,夏天的热气悄然而至,空气中开始有些不安的躁动,一位中年男士在病床上躺得安详,他的气息很微弱,他叫蒋筑英,43岁,一位光学科学家,几天后,他的心脏将永远停止跳动。

谁也没想到,这位为中国光学事业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竟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这消息传回长春,如同晴天霹雳,路长琴有点惊讶,女儿的13岁生日愿望没能实现,儿子路全再也收不到爸爸承诺的自动铅笔。

消息的残酷,让人猝不及防,长春光机所的同事们更是陷入悲痛,他们失去了最好的战友,国家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研究所党委书记赵书记深知,如何将这噩耗告知蒋筑英的家人,是一个难题。

经过考虑,他让蒋筑英的老朋友罗肯帮忙,把路长琴安全送到成都去,只是说蒋筑英身体不太好,住院了,罗肯的老婆张琨带着儿子路平和路全,一起去了成都,去见他们父亲的最后一面,这一切,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他出生于1938年的杭州,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在他15岁那年,父亲因为历史问题入狱,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生活给他开了个玩笑,但他没被击倒,反而更坚定了要刻苦学习的信念。

195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汲取知识,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还自学了英、法、德、俄、日五门外语,大学四年,假期八年,我都在图书馆里度过了,他深知,掌握知识就是掌握力量,是改写命运的秘诀。

毕业后,他完全有机会回到南方老家,那离妈近,照顾她也方便,但国家光学事业的重心在东北,那里有更好的资源和导师,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去长春光机所,师从知名光学专家王大珩深造。

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光学事业紧紧相连,蒋筑英在长春光机所表现突出,很快就在科研领域展现出他非凡的天赋。

1965年,这位27岁的小伙子就参与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的研发,那可是个不小的成就呢,后来,他又在彩色电视复原技术、光学传递函数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他的作品如《关于摄影物镜光谱透过率》等,对中国电影电视行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他还负责检查进口的光学设备,确保国家权益不受损害,在同事眼中,蒋筑英是“科学界的雷锋”,他无私地帮助同事修改论文,把学术会议报告的机会让给别人,把评职称、分房、提工资的机会都主动让给更需要的人。

单位分给他三居室,他却坚持要两居室,把更大的房子留给别人,他就像那颗默默转动的螺丝,总是尽心尽力,从不考虑自己得到多少,即使是身患多种疾病,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依然惦记着工作,惦记着同事,惦记着那些未完成的科研项目。

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家、为他人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家,却长期积劳成疾,多种疾病缠身,1982年6月,他忍着病痛前往成都出差,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蒋筑英去世后,他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无数人。

0 阅读:29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