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一小妾站在桌边布菜,听到儿子谭延闿高中进士,手一抖,筷子掉到地上,大

蜀山史道 2025-01-24 20:45:17

1904年,一小妾站在桌边布菜,听到儿子谭延闿高中进士,手一抖,筷子掉到地上,大房正想叱责,被家主拦下道:“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厅就座用膳!"

(信息来源:中国知网---谭延闿当年为何不敢娶宋美龄)

一个丫鬟,一个妾室,一个母亲,没有名字,只有姓氏——李氏,她的人生,如同那个时代的无数女性一样,被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尘埃里,她的儿子谭延闿,却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起了一丝涟漪。

1904年,大清王朝风雨飘摇,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紫禁城依旧巍峨,却掩盖不住帝国的暮气,在北京城,在谭家这座深宅大院里,等级制度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森严而窒息。

李氏,这个出身卑微的丫鬟,即使生下了谭家的儿子,也依旧是这个家庭的边缘人物,她没有自己的房间,没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没有在餐桌上吃饭的资格,在这个等级森严的世界里,她如同影子般存在,无声无息。

没想到一个消息,命运的转盘就悄悄开始转动了,“中了,会元!”这句话,如同惊雷般炸响在谭府,也震动了李氏麻木的心,她正摆碗筷,一听那消息,筷子差点儿掉地上。那时,她啥也不想,心里就想着儿子的光彩。

正房的责备即将出口,却被谭父拦下,一句“以后和她一起吃饭”,是对李氏多年隐忍的认可,更是对母子情深的肯定,这个小小的动作,却好像预示着李家和谭延闿的命运要开始大变了。

谭延闿自小就对家里的等级观念感受颇深,母亲辛苦,父亲不太关心,让他早早地懂事了,他看在眼里,母亲受了很多委屈,自己作为非正室的子女,心里也挺不好受的,这种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渴望改变命运,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的种子。

他明白,在这个年代,唯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于是,当他的兄弟们在宴饮玩乐,游山玩水时,他却埋头苦读,寒窗苦守,他13岁中秀才,20岁中会元,高中进士,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谭延闿的成功并非偶然,那是他用汗水和努力浇灌出来的果实,他知道,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保护母亲,才能让母亲不再受人欺凌,他踏上了仕途,远离家乡,是为了将来能给母亲更好的生活,他期待着衣锦还乡的那一天,能带着荣耀和尊严,将母亲接出那个压抑的深宅大院,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

1916年,谭延闿在外头做官,突然收到了家中的消息,母亲不幸因病离开了人世,他来不及告别,来不及尽孝,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悲痛,匆匆赶回老家,他跪在妈妈遗体前,泪水无声地流,像要把心里所有苦楚都哭出来。

他以前想做的事、许下的诺言,全因为母亲去世而变得遥不可及了,李氏的葬礼,成了谭延闿与封建礼教的最后一次交锋,家族长辈们还是守着老规矩,不让妾室从正门进出,谭延闿觉得这简直是对母亲极大的不敬。

他内心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一句“大清早就亡了”,是对旧时代腐朽规矩的彻底否定,他爬上母亲的灵柩,以“谭延闿已死”的悲愤呐喊,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让母亲的灵柩从正门出殡。

这一刻,他不再是谭家的庶子,也不是湖南督军,他只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儿子,一个要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母亲尊严的儿子,李氏的故事,就像那个年代众多女性的经历,她们默默无闻,没人重视,也没法发声。

她们默默忍受着生活的安排,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人,李氏的命运虽然悲苦,但她却用自己的爱,培养出了一个杰出的儿子,谭延闿的成功,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反击,母亲的离去,给谭延闿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终生不纳妾,只与糟糠之妻相守,这既是对母亲的怀念,也是对自身经历的反思,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也展现了新时代男性的责任与担当。

0 阅读:52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