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李宗仁回忆录,感慨下:解放军赢下解放战争,真是实至名归啊! 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猪对手”!当然存在李粉饰自己的可能,但说的几点都对得上记载。 李的回忆录里充斥着对蒋的种种不满,对蒋的评价三个字:尚权诈。 李说抗战结束,他就建议光头一是让各地的伪军和日军原地待命,维持当地秩序等国军来缴械。二是各地驻扎的国军,一律向北接收投降。结果光头都没同意,他让冈村宁次通知各地的日军,向各地的重镇集结,结果导致北方大量的地区被共军势力渗透了。 当时光头的嫡系部队集中在滇缅一带,他不愿意让非嫡系的部队去接收,这对他的地位不利。结果等到嫡系部队到华北东北了,大半的版图已经被共军接手了。 书里吐槽很多的一点,就是光头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削弱非嫡系部队。抗战胜利前夕,光头看部队的番号名册,发现还有一百多支非嫡系部队,大为光火,说:打了八年,怎么还有这么多杂牌部队番号。意思就是怪何应钦办事不力,陈诚趁机表态,让自己上,保证这些杂牌部队没了。光头于是把何调离,让陈诚掌管军政部。 陈诚急功近利,下令解散各地的伪军和游击队。和前面说的一样,要求这些部队向指定地点集合,结果原来的驻地没人驻扎,被共军乘虚而入。而且不允许这些部队就地筹措物资给养,来接收的部队从滇缅赶过来不知道要啥时候。逼着这些部队的军官没办法,要么就地解散,要么投共。大量的军官失业,投共的不计其数。李宗仁还为此劝过陈诚,陈诚很干脆的回道:“求之不得,正好一锅端。”(陈觉得以前没空军,拿共军没办法,现在有空军了,共就不成气候了) 陈诚借着整编汇编的名义,把杂牌军里的将领调换到其他部队,还不允许带走熟悉的部下,人为的制造混乱好削弱其他派系的实力。 还有强制在沦陷区规定法币和伪币的汇率,本来基本是一比一兑换的,强制改成二百伪币兑换一法币,刚收复沦陷区,不想着建设恢复生产生活,先掠夺一波财富。用回忆录里的话说,种种乱象,不胜枚举,罄竹难书。 48年底,光头知道要输,干脆推李宗仁出来当代总统收拾烂摊子,自己跑路去台湾了。但又怕李干的太好,到时候回到台湾风头盖过他,于是留下汤恩伯陈诚等人掣肘李,处处使绊子。李宗仁手头要钱没钱(资产让光头全转移了),要人没人(身边全是光头的人,汤恩伯等人做事甚至不知会李,典型就是汤抓了浙江主席一事,李是看报纸才知道)。 回忆录里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淞沪会战,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劝光头不要死守上海,这一小块守不住,不如把日军放进来,一节一节的消耗日军。光头犯倔不同意,而且前线伤亡惨重,还不许部队后撤,必须跟日军死磕。前线指挥官知道光头脾气,不敢如实汇报,谎报一切正常。直到部队被打崩溃了,开始溃逃了,光头才装模作样的下令撤退,借此挽回点面子。溃兵毫无组织的后撤,徒增伤亡。 至于光头为啥要死守上海,李宗仁分析三个动机:一是上海是国际城市,有很多列强的资产,在上海打一仗能引起列强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赌气,非要打赢一把;三是光头不懂军事,打仗和打架不一样,打架凭勇敢能打赢,打仗不行。 还有关于唐生智的,不像很多人说的唐是被迫上岗。开会讨论守不守南京,李宗仁建议放弃南京,上海刚丢,士气低迷,一帮哀兵守孤城,必败无疑。南京设为不设防城市,避免日军屠城。光头认为中山陵在南京,必须死守南京。转头问白崇禧,白崇禧支持李宗仁。又问何应钦等人,何只说唯光头是令。接着问德国顾问,德国顾问也主张放弃南京。 光头不死心,最后问到唐生智,唐主动站起来表示要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大义凛然的样子感动了光头,于是让唐做了南京总司令。(李猜测唐是为了拿到兵权所以主动站出来)守军在城郊和敌人厮杀的时候,唐已经坐上专列跑路到徐州了,留下十多万军队毫无计划的溃败。所以说唐生智该死,可惜恶没恶报,居然得到善终,活了八十多岁。 贯穿全文,涉及到光头的,都是缺点:不懂军事、意气用事、心胸狭窄、玩弄权术、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一句好话都没有,在这种人带领下,怎么可能不败呢?
这两天看了李宗仁回忆录,感慨下:解放军赢下解放战争,真是实至名归啊! 天时地利
赫尔墨斯社会
2025-01-24 13:26:59
0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