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三名苏联宇航员在空间站工作2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地面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时,看到的竟然是三具还有体温的尸体,尸检发现因暴露在外太空环境肺部炸裂血液汽化,究竟是谁害了他们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太空竞赛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美国和苏联在太空领域的竞争,从最初的卫星发射,逐步升级到了载人航天领域。 1969年美国成功将人类送上月球,这让苏联意识到在月球探索领域已经落后。为了在太空竞赛中保持优势,苏联决定将主要精力转向发展空间站技术。 这个战略转变让苏联走在了空间站技术的最前沿。1971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
联盟11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赋予了重要使命。这艘载人飞船将执行与礼炮1号空间站对接的任务,计划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在轨工作。 格奥尔吉·多布罗沃尔斯基、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察耶夫三名宇航员通过层层选拔成为这次任务的执行者。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航天员,在之前的训练中展现出了优秀的专业素质。 1971年6月6日,联盟11号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发射过程一切顺利,飞船在预定轨道上平稳运行。 三位宇航员随后成功完成了与礼炮1号空间站的对接任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成功对接。 在接下来的23天里,三位宇航员在空间站内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他们收集了大量关于人体在太空环境中适应性的数据。 任务期间,三位宇航员的工作状态始终保持稳定。地面控制中心通过定期通讯确认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工作进展都十分理想。 6月29日,在完成了所有预定任务后,三位宇航员开始准备返回地球。他们按照标准流程检查了所有设备,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返回舱的各项参数显示正常,地面控制中心也确认了返回轨道的精确计算。一切似乎都在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然而,就在联盟11号进入大气层前的关键时刻,飞船与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突然中断。这短暂的通信中断最初并未引起太大的警觉,因为这在返回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地面搜救队按照预定着陆区域展开搜索,很快就发现了联盟11号的返回舱。返回舱外表看起来完好无损,降落伞也按预期展开。 当搜救人员打开舱门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陷入了震惊。三位宇航员还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但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搜救人员第一时间对三位宇航员进行了紧急救援,但已经为时已晚。现场医生确认三人已经失去生命体征,但尸体仍有余温。 初步检查发现,三位宇航员的面部呈现出不自然的青紫色,身体上还留有部分出血点。这些症状都指向了一个可能的原因:舱内失压。 为了查明真相,苏联航天局立即组建了专门的调查小组。调查人员对返回舱进行了详细检查,试图找出导致悲剧的原因。 尸检结果揭示了更多细节:三位宇航员的死因是严重的失压所致。他们的肺部组织出现了明显的损伤,血液中还发现了气泡的痕迹。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返回舱在分离过程中出现了密封故障。这个故障导致两个舱室之间的密封阀门发生泄漏,造成舱内压力急剧下降。 问题出在返回舱的减压阀上。这个看似微小的部件在工作时突然失效,导致舱内的空气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的联盟号飞船设计中存在一个重大缺陷。为了节省重量和空间,宇航员在返回阶段并不需要穿着笨重的太空服。 这个设计决策在当时看来是合理的,因为返回舱的各个系统都有备份。但这次事故证明,在太空环境中,任何看似合理的冒险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技术专家分析发现,整个失压过程只持续了约104秒。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舱内压力急剧下降到了接近真空的状态。 没有太空服保护的宇航员们直接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的血液中溶解的气体开始形成气泡,体内水分开始沸腾,组织器官受到严重损害。 调查还发现,返回舱的气密性检测系统也未能及时发出警报。这个本应作为最后安全防线的系统,在关键时刻未能发挥作用。 经过深入分析,专家们确定了导致事故的三个主要原因:机械故障、安全设计缺陷和应急响应机制的不足。减压阀的质量问题是直接诱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系统在设计上缺乏足够的安全冗余。 这次事故暴露出了当时苏联航天工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过程中,一些关键的安全环节被忽视了。 制造工艺的问题也被摆上了台面。减压阀的失效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导致的。 调查结果还指出,联盟号飞船的设计过于强调简单和轻量化,没有充分考虑到极端情况下的安全保障。即使是在返回地球这样看似简单的阶段,也可能出现致命的意外。 最终,调查组得出结论:这是一起由技术缺陷、设计不足和管理疏忽共同导致的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