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多却亏钱 为啥
“人山人海”的中国铁路,怎么就成了赔本买卖?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儿反常?毕竟,一到节假日,火车站那人头攒动的景象,谁见了都觉得铁路生意火爆。但事实却是,除去那几个黄金周,大部分时间里,不少铁路线路都在默默亏损。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铁路客流不足”这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得细细说道。
仔细想想,这铁路的运营成本可真不是小数目。光那铁轨,跑个几年就得大修保养,列车也得定期体检,这都是硬性支出。更别提,还得养活一大批铁路员工。而这还仅仅是运营的花销。铁路建设呢?那更是一笔天文数字。从地质勘探、线路规划,到钢材水泥、大型机械,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更关键的是,铁路的回报周期特别长。一条新线路,从立项到真正产生收益,往往要经历十几年甚至更久。这期间,几乎都是在不停地烧钱。而且,铁路运输还有它的特殊性,它承担了社会责任。比如那些偏远地区的扶贫线路,明知道不赚钱,也得开通运营,这背后是国家为了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所做出的牺牲。这种情况下,想要铁路盈利,着实是难上加难。
其实,如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铁路私有化或许是一条路。但是,票价肯定会大幅上涨。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无疑会增加出行负担。所以,铁路亏损的背后,是国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做出的权衡。一方面,铁路要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能,保障大家的基本出行;另一方面,又要面临巨大的运营成本和漫长的回报周期。这种两难境地,恐怕也是中国铁路亏损的根本原因。所以,别光看到节假日火爆的客流,铁路这本账,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