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人员让家属取担架上楼
“担架事件”折射出的急救尴尬,绝不仅仅是“谁来抬”的问题。此事虽发生在吉林,但相信很多地方的民众都感同身受。当生命垂危之际,一声120呼救,承载着多少生的希望?而当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却要求家属下楼取担架,这无疑让本就焦急万分的家属更加手足无措。本应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却似乎成了“只管治病,不管搬运”的“技术人员”。这一行为背后的逻辑,引发了人们对急救服务专业性的质疑。
试想一下,倘若求救的是一位独居老人、或是家中只有孱弱的女性和孩童,又当如何?难道就让病人硬生生地等着,等待体力不支的家人来回奔波取担架吗?再看那些“被要求”下楼取担架的家属,他们正承受着亲人生命危在旦夕的煎熬,还要分出精力、体力去搬运担架,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反观一些发达国家,急救人员不仅会携带专业担架,还会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各种搬运技巧,确保患者安全、迅速地转移到救护车上。这种对比,凸显了我们急救服务在人文关怀和专业技能上的不足。这绝非个案,恐怕某些地方的急救人员早已习惯了“家属抬”,这暴露出的是急救系统在管理、培训和服务理念上的诸多问题。
此事引发的舆论反响,恰恰反映了公众对急救服务的高标准、高期待。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救护车准时到达,更需要的是训练有素、能快速高效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专业急救队伍。当急救人员把抬担架这样的“体力活”推给家属时,也反映出急救体系对于服务对象需求的漠视,丧失了人性化的关怀。 担架并非冷冰冰的工具,它承载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尊严。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以人为本的急救体系,让每一次呼救都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响应,让生命在最脆弱的时刻得到最温暖的守护。不要让一个“抬担架”的小问题,成为了压垮生命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