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军战车步步逼近,团长让林竞远开炮,他拒绝,战车又前进了三百多米,团长大怒:“你再不开炮,我就枪毙你!” 1924年深秋,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林竞远出生了。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列强入侵的动荡年代。 林竞远的童年并不愉快,家中的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对妻儿施以暴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年幸的林竞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业中。 1940年,16岁的林竞远从福州格致中学初中部毕业。这一年,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国土。 面对国家危亡,年少的林竞远作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报考黄埔军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他成功考入了位于西安王曲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 在黄埔军校,林竞远选择了步兵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军校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两年的军校生活转瞬即逝,毕业后的林竞远被分配到了四川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在这里,他开始了专门的反坦克作战训练。 战车防御炮是当时最先进的反坦克武器之一,操作复杂,要求极高。林竞远凭借着在军校培养出的刻苦精神,很快掌握了这门武器的使用要领。 1942年年底,林竞远接到了新的任命:担任93军战车防御炮营的少尉排长。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位,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能够独立指挥反坦克作战的军官并不多。 93军当时驻扎在重庆綦江,这里是当时国民政府的大后方。每天,林竞远都要带领部下进行严格的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 1944年的夏天,中国抗日战场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日军在攻陷湖南衡阳后,分兵向广西进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打通广西,进军贵州,最终占领重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旦让日军得逞,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将不复存在。面对这种形势,国民政府命令第四战区在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构筑防线,阻止日军的推进。 在这场关键战役中,93军承担了守卫黄沙河防线的重任。这支约有八九千人的部队,在黄沙河一线构筑了多道防御工事。 第一天的战斗出乎意料地顺利,日军显得异常轻敌。他们的士兵竟在黄沙河边毫无戒备地洗澡,结果遭到了中国军队山炮的精准打击。 这次打击让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激怒了他们。第二天,日军调集了大量兵力和战车,对黄沙河防线发起了猛烈进攻。 在这个危急时刻,团长命令林竞远带领两门战车防御炮,配合93军第10师29团在公路边狙击日军。按照常规战术,防御炮应该部署在后方阵地。 但是,20岁的林竞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把炮兵阵地部署在第一线。这个建议立即遭到了团长的反对,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每一门炮都是稀缺的军事资源。 团长警告林竞远,如果炮丢了就要被枪毙。但林竞远据理力争:如果炮在后方,等日军战车突破前线后,这些炮就失去了战斗价值。 面对林竞远的坚持,团长最终松口了,但把责任推给了林竞远自己。于是,林竞远开始了他的部署,他不仅把两门炮摆在了前线,还精心设置了几个预备阵地。 这个决定很快就经受住了考验。日军的进攻异常猛烈,他们的战车在步兵掩护下,一步步向中国军队的阵地逼近。 当日军战车推进到三四百米的距离时,一个清晰的战术机会出现了。在这个距离上,林竞远不仅能看清敌人战车的轮廓,还能准确判断它的弱点部位。 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了日军战车。虽然战车没有立即停止,但它的装甲已经受到了严重损伤。 林竞远立即命令炮兵装填第二发炮弹,瞄准同一辆战车再次开火。这一次,这辆钢铁巨兽彻底停止了前进。 战场上的局势瞬间发生了变化。跟在战车后面的日军步兵见势不妙,立即开始后撤。其他两辆还未进入战斗的日军战车,也掉头离开了战场。 但林竞远深知战场上瞬息万变的特点,立即下令炮兵撤离阵地。这个决定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士兵的质疑,他们认为既然打退了敌人就应该继续坚守。 林竞远的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就在炮兵撤离不久,日军的炮火如雨点般落在了原来的阵地上。敌人显然是想用密集炮火摧毁这个给他们造成重创的炮兵阵地。 这场在黄沙河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以日军的撤退而告终。第二天,日军没有再发起进攻,这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时间。 七天后,林竞远接到了新的命令,带领部队转移到新的战场。这场战斗虽然只是整个桂柳会战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战术运用上的进步。 这场胜利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战术创新,把反坦克炮摆在前线;第二是精确判断开火时机;第三是及时转移阵地避免伤亡。这些经验为后续的反坦克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抗战胜利后,林竞远所在的炮兵57团被撤销。他被调往重庆的军官总队步兵学校,继续为部队培养军事人才。 1951年,林竞远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福州。他没有继续从军,而是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通过考试,林竞远进入了厦门大学深造。毕业后,他在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成为了一名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