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求知与成长之路,书籍成为他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源泉

麻麻赖赖 2025-01-22 15:58:24

少年毛泽东对知识的渴望如同生命般强烈,书籍成为他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源泉。尽管家乡韶山的书籍逐渐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望,毛泽东依旧坚持寻找新的知识,甚至到湘乡外婆家借书。文运昌表兄带回的新书,尤其是《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极大地拓宽了毛泽东的视野,并激发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 1910年,毛泽东面对家族安排的学徒生涯,决定反抗父亲的意愿,争取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深造。他在那里不畏排斥,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因同学的冷漠,他感到迷茫,最终选择离开。1911年9月,毛泽东与朋友萧三一同前往长沙,广阔的学习环境让他初次接触到报纸和革命思想,并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理念。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了湖南革命军,尽管短暂,但革命的动荡未能阻止他追求知识的脚步。学业上他成绩优秀,但学校的传统教育体制让他失望,于是决定退学自学。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他每天跋涉三里路,克服贫困和寒冷,坚持学习西方哲学、科学等经典著作,开阔了眼界。 1913年,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接触到更多新思想。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他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深受陈独秀影响。1917年夏,毛泽东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了解民生,积累实践经验。1918年毕业后,他决定继续深造,并于1919年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与李大钊等人研究并确立自己的理论方向。 1921年,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正式投身革命事业。1923年,成为中共中央核心成员,虽然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遭遇政治挫折,但他坚持“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观点,领导了秋收起义。尽管在红军内因战略分歧遭遇排斥,毛泽东最终凭借周恩来等人的支持重新崛起,逐步恢复了领导地位。 毛泽东的求知之路与革命历程紧密相连,他的思想不断发展,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21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