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笔畅说卫龙是卫兰哥哥
周笔畅的幽默感,这次玩脱了!一句“卫龙是你哥哥”,把现场直接带进了“黑人问号”的境地。本来想用辣条和卫兰的名字玩个谐音梗,制造点喜剧效果,谁知道却成了“自嗨型”搞笑,观众和嘉宾愣是没反应过来,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这就像精心准备的笑话,结果讲出来却冷场,那种无力感,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仔细想想,这种“梗”的尴尬并非个例。娱乐圈里,艺人想玩梗、制造话题,无可厚非,但梗能不能被大众接受,却是个未知数。有些梗,在小圈子里可能很流行,大家一听就秒懂,但一旦放到大众面前,就很容易水土不服。就像周笔畅这次,本来想用“卫龙”和“卫兰”名字上的相似点,制造一个惊喜,结果却发现,这个梗过于小众,受众面太窄,大部分人get不到笑点。对比一下,像大张伟那种能把各种文化元素和网络热词巧妙结合,创造出让人捧腹大笑的“大式幽默”,就显得更加接地气,也更受大众欢迎。这也说明,幽默不是简单的堆砌词汇,而是需要巧妙的构思和对大众心理的准确把握。
周笔畅的这次“翻车”事件,倒也挺有意思,证明了幽默的个性化和即时性。不是每个梗都适合所有人,也不是每个幽默都能被瞬间理解。这种“自嗨式”的搞笑虽然有些尴尬,但也充满了真实感。它提醒我们,幽默感这东西,有时候就像彩票,能不能中奖,还得看运气。但这种“敢于自嘲”的勇气,也恰恰是周笔畅的魅力所在,即使梗没抖响,也能让大家觉得她可爱又真实。或许,这种“冷幽默”也正是她独特的风格。与其追求人人都能接受的“标准化”幽默,倒不如保持自己的个性,偶尔“跑偏”一下,反而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