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越来越少大家不爱看了
近些年,清宫剧的热度确实降了不少,这并非偶然。回想曾经,荧幕上充斥着各种“阿哥”与“格格”的爱恨情仇,仿佛清朝就是浪漫与权力的代名词。然而,当观众逐渐看清历史的真实面貌,那些精心编织的“美好”幻象也就不攻自破了。
对比之下,曾经的清宫剧可谓是风光无限。从早期的《戏说乾隆》到后来的《甄嬛传》,一部接一部地轮番轰炸着观众的眼球。那些虚构的浪漫爱情,加上权谋斗争的戏码,让不少人沉浸其中。尤其是《甄嬛传》,明明原著并非清朝背景,却硬生生地被移植到了雍正年间,台词和剧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对那个朝代的看法。这还不算完,一些剧作甚至为了美化清朝统治者,不惜扭曲史实,把他们塑造成“千古明君”,刻意忽略其残暴专制的一面,给人们留下了“康乾盛世”的错觉。再看看现在,曾经风光无限的《如懿传》和《延禧攻略》,即便投资巨大、宣传到位,却因为内容上的问题被下架,至今无法重见天日,足以说明观众已经不再买账了。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观众对历史真相的渴求。大家不再满足于那些被粉饰过的宫廷故事,而是希望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历史。特别是当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企图利用清宫剧来宣扬“满清至上”的思想时,这种反感情绪就更加强烈了。从《人生若如初见》因美化满清而遭抵制下架,到综艺节目中将宋应星弄成金钱鼠尾辫造型引发争议,无不体现了观众对歪曲历史的零容忍。观众逐渐明白,清朝并非只有“康乾盛世”的繁华,还有金钱鼠尾辫的屈辱,留发不留头的血腥,以及文字狱的残暴。当虚假的滤镜被移除,真实的历史浮出水面,清宫剧的吸引力自然就大打折扣了。人们更加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华历史,而非被篡改过的、带着特定目的的“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