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韩国24年250艘新船订单,再看中国订单,才发现两国差距巨大
【前言】
在现代工业中,造船业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多年来,东亚三国中国、韩国和日本,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
曾几何时,韩国凭借其高附加值船型的技术优势,一度成为全球造船业的王者,但时代的风云变幻常常让人措手不及。
24年,韩国造船业在技术积累、市场开拓方面依然强势,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已经悄然崛起,在国际市场上,这个对手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用事实证明了什么是后来居上。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昔日的造船王国逐渐退居二线?中国造船业又是如何用一系列数据让全球刮目相看的?
【新旧势力的碰撞】
2024年是全球造船业异常活跃的一年,这一年间的订单总量达到了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市场内部的格局变化。
在这个全球性的竞争舞台上,中韩两国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走势,在2024年全球造船市场迎来了一次罕见的繁荣,中国造船业以惊人的成绩再度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达1711艘,是韩国的6倍多,占据了全球市场70%以上,而韩国同期的订单量仅为250艘,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
这一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在同样的全球复苏机会中,中国能够遥遥领先?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和积极的技术引进,从日本和欧美学习经验,迅速发展成为“造船王国”。
尤其是在高附加值船型领域,韩国凭借LNG船和大型邮轮的建造技术,一度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
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韩国的优势逐渐被削弱,市场需求下降、造船成本上升,加上国际竞争的加剧,让韩国的造船业步履维艰。
与此同时,中国则在悄然崛起,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依靠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生产成本,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迅速在全球造船市场站稳了脚跟。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造船业加速融入国际市场,不仅在订单数量上大幅增加,还通过持续的技术改进逐渐缩小与韩国的差距。
到2010年,中国首次超越韩国,成为全球造船市场的第一大国,从那时起,中国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而2024年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样的变化绝非偶然,对比两国的市场策略可以发现,中国能够迅速崛起的背后,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其在中低端市场中的全方位覆盖。
中国不仅能够满足大规模的普通货船和集装箱船订单,还逐步在绿色船舶领域实现了突破,这些领域不仅利润稳定,还符合全球环保趋势,为中国造船业在未来竞争中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从追赶到领先】
回顾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技术水平的提升无疑是改变中韩竞争态势的关键所在,曾几何时,高附加值船型。
如LNG船等高端船舶市场,几乎是韩国的“独家领域”,而中国则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挣扎生存,但如今的中国造船业已经走出了模仿和追赶的阶段,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2008年之前,LNG船作为造船领域的“皇冠上的明珠”,因其高技术壁垒和严苛的建造要求,几乎完全被韩国造船厂垄断。
而中国的技术突破从首艘自制LNG船的问世开始,2014年,沪东中华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LNG船成功交付,容量达到14.7万立方米,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高技术船型领域。
2023年,中国再次创造了新的纪录,沪东中华造船厂设计并建造的27.1万立方米LNG船,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船,还刷新了行业标准。
这艘巨型船舶长344米,宽55米,比曾经的世界最大邮轮“泰坦尼克号”还要宽,这样的技术突破,增强了中国在国际高端造船市场的影响力,也表明中国具备与韩国竞争的实力。
除了LNG船,中国还成为全球唯一能够同时建造航母、大型邮轮和液化天然气船的国家,这样的综合能力,不仅是造船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在其他船型领域,中国同样表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从集装箱船到散货船,从油轮到特殊用途船型,中国几乎覆盖了所有船型的制造,真正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从技术积累到成果转化,再到打破垄断,中国造船业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持续的努力与创新。
这种从无到有的转变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以及全行业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
可以说,中国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了韩国,更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造船市场提供了“中国方案”。
但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荣耀,也伴随着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造船业也迎来了绿色转型的浪潮。
绿色船舶以更高的环保标准、更低的碳排放和更高的能源利用率,逐渐成为市场的热门选择,中国造船业正是在这一趋势中抓住了机遇,不仅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还实现了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那么,为什么绿色船舶能够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新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