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春,蒋介石邀请吴佩孚到南京会晤,这引起了吴佩孚的惊恐,去的话大概率会遭

蜀山史道 2025-01-20 23:03:03

1931年春,蒋介石邀请吴佩孚到南京会晤,这引起了吴佩孚的惊恐,去的话大概率会遭到软禁,不去的话接下来恐怕就要采取手段了。就在吴佩孚左右为难的时候,张学良派奉天省长宋杰生为代表入川见吴佩孚,吴佩孚的老部下于学忠也从北平寄来信,考虑再三,吴佩孚决定还是去北方可靠。 但是,蒋介石是断不会同意吴佩孚去北方的。因为那样一来,吴佩孚就如鱼得水,后患无穷。但吴佩孚也是老谋深算,他一再向蒋表示准备东下前往南京,然而实际上则准备金蝉脱壳,伺机北上。蒋介石虽未发现吴佩孚的企图,但也防了一着,通知四川军阀刘湘监视吴佩孚的行动。 吴佩孚对北上的计划作了周密布置,他于1931年5月22日离开驻地下八庙时,发出一纸电文作为烟幕,电文表示他将动身前往南京。这是吴佩孚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准备通过川北进入甘南,然后决定是否再赴北平。 除了极个别亲信,谁也没有察觉吴佩孚的行动计划。成都和川北军阀,纷纷电请吴佩孚光临,连刘湘也准备在吴佩孚游峨嵋、青城之后,通过他的防地东下去南京。吴佩孚到处受到礼遇,四川的军阀们欢迎和款待他,各有各的考虑。 军阀杨森和吴佩孚关系很好,他以为吴佩孚真的要去南京,劝告说:“蒋介石阴险万分,口蜜腹剑,不可轻信。”军阀邓锡侯也支持杨森的意见,吴佩孚生怕暴露计划,造成不测,只是含糊其辞。 蒋介石在南京等待吴佩孚,并一再电催前往。吴佩孚则不慌不忙,在游览成都等地名胜之后,突然给了南京一个冷不防,神不知鬼不觉地由灌县西行,穿过原始森林的荒凉地带,进入了甘南。这一行动主要是靠邓锡侯的支持,灌县一带是邓的防区,由于他派人一路保护,使吴能顺利实行自己的计划。 当吴佩孚留在重庆的秘书长陈廷杰向刘湘表达吴佩孚不能东下时,刘湘顿时哑口无言,因为他没有完成蒋介石交给他的监视任务,使吴从他鼻子底下溜走了。 吴佩孚入甘,是有其深谋远虑的,他计划联络西北地区各派势力,积蓄力量,重整旗鼓,吴佩孚的政务处长刘泗英也四处活动,拉拢各方实力人物。蒋介石当然不会坐视吴佩孚东山再起,与之抗衡。他向各方施加强大压力,分化瓦解,迫使这次拥吴出山的闹剧很快收场。 吴佩孚并未死心,他与张作霖尽管有二次直奉大战的恩怨,但是也是昔日北洋的同僚,之后两人还联合过,所以他与张学良一直以叔侄相称。吴佩孚满以为,张学良的力量是可以利用的,他摆出大元帅的架子,想使张学良折服。 1932年初,吴佩孚到达北平,当张学良率大员在西直门车站进行盛大欢迎时,见面后,吴佩孚却故作姿态,未及寒暄,就匆匆驱车到自己的住宅东城什锦花园。第二天,在部属相劝之下,吴佩孚到顺承王府见张学良,刚入座,就站起来质问:“沈阳事变,你为什么不抵抗?” “我有命令!”张学良抗声道。 吴佩孚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这个道理你难道都不懂?”话不投机半句多,吴佩孚坐了一会儿,便告辞而去。 第二天,张学良回拜吴佩孚,吴还是劝张反攻东北,并表示他可以领兵。张学良无可奈何地说:“此事岂是你我所能做主的。”其实,吴佩孚也过于一厢情愿,即使张学良允许他带兵,当年直军和奉军打得可是相当厉害,东北军(奉军)将领会听吴佩孚这个昔日对手的话吗。 从张学良的态度上,吴佩孚感到借助张学良的力量东山再起,已成为不可实现的泡影。吴佩孚到北平后,张学良曾请示蒋介石对付办法,蒋答以“敬鬼神而远之”,于是张学良除礼节性拜望外,再也不多谈其他事情,起初来的次数还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拜望也不多了。 从此,吴佩孚只好在什锦花园里,关起门来做“大帅”。除了对人发发牢骚外,只能做两件事排遣时日:一是明里写诗作画,讲述春秋易礼,以示自己没有野心;一是暗里联合旧部,等待时机。 不久后,由于热河失陷,张学良成为替罪羊北平下野,北平军分会代主任由何应钦替之。何应钦根本不买吴佩孚的帐,到任后以武力为危险,强迫将在北平的吴佩孚本就不多的余部遣散,吴佩孚家的门卫都换成了警官。 然而,吴佩孚的狂妄之态却不减当年,每每与人谈话时,总说:“别人说无有办法,而我则说吴有办法,我吴佩孚是有办法的。” 当有人问吴佩孚有何办法时,吴佩孚似痴似狂地说:“我的潜在势力大得很呀!我的势力深入华北各地,只要我一声号召,马上就可以大军云集。” 人们听了只能一笑而已。谁都明白,吴佩孚已经山穷水尽,何来一兵一卒?至此,这个昔日的民国风云人物,开始了寓公生涯。

0 阅读:4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