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两万喇嘛兵。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不仅将投降的6000喇嘛全部处死,让青海喇嘛谈岳色变。而且岳钟琪认为郭隆寺乃藏污纳垢之地,于是一把火将这座青海最大的寺庙烧成了灰烬。这寺庙为何成了藏污纳垢之地? 康熙晚年,青海局势暗潮涌动。其中,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尤为强势。他虽已年过四十,却野心勃勃,妄图在这方天地独霸一方。 康熙六十一年,这位开创康乾盛世的君主驾崩。新君雍正继位,京城内斗方酣。消息传到青海,犹如一声惊雷,在罗卜藏丹津心中炸响。他知道,时机已然成熟。 罗卜藏丹津深知,要想叛乱成功,必须广揽人心。而在青海,最能聚拢民心的,莫过于当地的寺庙和喇嘛。尤其是郭隆寺,坐拥大量僧兵,更是权力的象征。 于是,罗卜藏丹津开始频繁出入郭隆寺,一面供奉香火,一面笼络僧众。他许诺寺庙丰厚的利益,又以"驱除外族,还政于藏"的口号煽动僧兵。僧人们对他的许诺深信不疑,纷纷表示愿为罗卜藏丹津效命。 青海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雍正帝果断派遣年羹尧和岳钟琪率军平叛。午夜时分,数千骑兵出现在郭隆寺外,寂静的夜色骤然被打破。双方在黑暗中厮杀,刀光剑影,鲜血飞溅。但岳钟琪带来的火铳令喇嘛兵死伤惨重,寺外五千僧兵战死,寺内六千人被俘。 岳钟琪下令,将俘虏就地正法,一个不留。话音刚落,六千僧人便在兵刃下丧命。从此,青海谈岳色变,再无人敢轻易违抗大清王朝。 事后,岳钟琪环视四周,眼中尽是嫌恶。他认为郭隆寺已成藏污纳垢之地,留之无益。于是下令放火,将这座辉煌的寺院化为灰烬。 眼看大势已去,罗卜藏丹津不得不舍弃和硕特部,仓皇逃往伊犁。而他的部众,也在清军的铁蹄下,尸骨无存。青海大地,从此归于平静。 雍正三年(1725年),岳钟琪被任命为甘肃巡抚,同时兼署川陕总督,肩负起管理甘肃、四川和陕西三省的重要职责。他的治理措施不仅巩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岳钟琪在上任之初,面对的是一片战乱和动荡的局面。西宁塞外的丹噶尔寺市场曾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枢纽,但因频繁的地方叛乱和土司割据,市场交易一度陷入停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岳钟琪提出恢复河州与松潘的互市贸易,重启西宁塞外丹噶尔寺市场。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还为牧民和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 与此同时,四川地区的土司纷争也是岳钟琪亟需解决的问题。四川杂谷、金川、沃日等地的土司因土地争端长期互相敌视,导致频繁的冲突和社会动荡。岳钟琪敏锐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地分配和公正的治理,才能根除这些仇恨的根源。他根据年羹尧的命令,将金川部分土地归还给沃日,同时将龙堡三歌地划拨给沃日,这一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土司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了部落间的和平相处。 为了便于管理,岳钟琪还对边疆地区的行政划分进行了优化。他将距离康定较远、难以直接控制的昌都外鲁隆宗、察哇、坐尔刚、桑噶、吹宗、充卓等地,请求由达赖喇嘛领辖。这一举措不仅简化了行政管理,也利用宗教领袖的影响力,促进了地方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他将四川巴塘隶属的木咱尔、祁宗拉普、维西等地划归云南中甸等近邻地区,加强了区域内的协调与合作。 岳钟琪的这些举措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均予以照准。他建议将庄浪卫改为平番县,以示治理的彻底和新的开始。雍正帝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授予岳钟琪兼任甘肃巡抚,全面督办甘肃、青海两地的军务政务。这一任命不仅是对岳钟琪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地方治理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坚定决心的肯定。 雍正五年(1727年)春,云南东川的土司禄万钟在云南东川发动叛乱,镇雄土司陇庆侯及建昌属冕山、凉山的苗族等多方势力协助,导致当地局势更加动荡。岳钟琪与云贵总督鄂尔泰会师,迅速组织大军讨伐叛乱。在激烈的战斗中,岳钟琪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成功擒获禄万钟,陇庆侯也选择投降,乌蒙、镇雄等地的土司完成了改土归流,恢复了地方的和平与秩序。 雍正六年(1728年),岳钟琪继续推进行政改革,进一步将建昌属河西、宁番两土司及阿都、阿史、纽结、歪溪等地改土归流,河东宣慰司以其地之半改隶流官,升建昌为府,设立宁远新府,辖西昌、冕宁、盐源三县。同时,他建议将岷州两土司归流,提升四川达州,陕西秦、阶两县为直隶州,甘肃肃州亦被升格为直隶州。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优化了行政区划,提升了治理效率。 在治理过程中,岳钟琪注重与地方民众的沟通与合作,力求在政策执行中兼顾各方利益。他不仅通过军事手段镇压叛乱,更通过经济和社会政策,提升地方的经济水平和民众的生活质量。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四川和甘肃地区逐步恢复了和平与繁荣,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杀降有好坏,好的是可以让剩余敌人主动投降,坏的是不主动投降的敌人会战到最后一个人
当时为什么不把宗教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