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借住胡适家时,有一次去逛了青楼,半夜才回去。他蹑手蹑脚回房间,生怕被胡适发现。但刚进门,他就惊呆了——胡适夫妇坐在他的房里,冷冷地盯着他。胡适的妻子掏出一套衣服,说:“赶紧换了!” 徐志摩生前在北京大学教书,那时的他常常为生计所困。由于陆小曼嗜赌成性,徐志摩不得不四处奔波,想办法还清她的赌债。在北大教书期间,为了节省开支,徐志摩只能借住在好友胡适的家中。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对这位寄人篱下的朋友十分关照。徐志摩也非常感激,总是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白天,他埋头工作,晚上则早早回到房间休息。只是内心的寂寞,他无处诉说。 这天晚上,徐志摩格外疲惫。好友老邓看出了他的心事,决定带他到八大胡同散散心。八大胡同是当时北京城里有名的风月场所,徐志摩起初有些犹豫,但在老邓的劝说下还是去了。 然而,习惯了陆小曼这样的美人儿,那些胭脂俗粉徐志摩怎么看得上眼。再加上他心中有愧,便借口头疼,一个人先行离开。谁知刚出门,天空就下起了大雨,徐志摩躲都来不及躲,瞬间就被淋成了落汤鸡。 到了胡适家,已是深夜。徐志摩生怕吵醒主人,蹑手蹑脚地往房间走。刚推开房门,却发现屋里亮着灯,胡适夫妇正端坐在那里,显然是特意等他回来。 徐志摩支支吾吾地编了个理由,说是学校有事耽搁了。江冬秀没再多问,从箱子里拿出一套崭新的棉袍和内衣裤,递给徐志摩:"外面冷,我给你做了几件新衣裳,快换上吧,别再穿那身湿衣服了。" 1927年春,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新月社的一些成员因种种原因纷纷迁往上海。这一时期,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与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成为他们寻求发展的理想之地。在这一背景下,著名诗人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人共同移居上海,开启了他们在这座城市的新篇章。 徐志摩在上海的日子充满了社交与创作的双重忙碌。他积极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文化名流在上海环龙路的环龙别墅共同创办了新月书店。新月书店不仅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成为了新月社成员们思想碰撞与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胡适担任书店的董事长,余上沆则负责日常管理,后来由张禹九接任经理一职。这一合作模式,体现了新月社成员们在文化事业上的团结与协作精神。 同年,徐志摩并未因婚姻而停下脚步,他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野,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这些海外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化知识,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在异国他乡的见闻与感受,使得徐志摩的诗作更加多元化,融入了更多西方文学的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的韵味。 1928年3月,徐志摩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教授,兼顾教学与创作,展示了他在学术与文学领域的双重才能。同年,他创办了《新月》月刊,这一出版物旨在传播新月社的文学理念,推动新文学的发展。《新月》月刊的创办,不仅为年轻的诗人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徐志摩在此期间发表了著名诗作《再别康桥》,这首诗于1928年12月10日在《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号上首次刊登,迅速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再别康桥》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情的表达,成为徐志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新月》月刊在其创刊期间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涵盖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成为当时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刊物。通过《新月》,徐志摩不仅传播了自己的文学思想,也为其他新月社成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推动了新月派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1930年,徐志摩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他被任命为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他在国内外文学界的地位,也为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同年冬,徐志摩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继续在学术与文学领域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方玮德等人再次合作,创办了《诗刊》季刊。作为《诗刊》的一员,徐志摩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并参与了四期的编辑工作。《诗刊》的创办,进一步丰富了当时中国的文学刊物种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徐志摩在这段时间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他在文学与学术上的卓越才能,也体现了他在推动新文化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他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传播新月社的文学理念,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同时,徐志摩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也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大屎,尽说鬼话,不干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