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母亲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儿子能允许妻子有男朋友,她向前儿媳张幼仪倾诉:“你根本无法想象,我儿子晚上下班回来后,他们三个睡在一张床上,那两个人都快把我儿子挤下去了!” 徐志摩的母亲几乎已经走投无路,她找到了前儿媳张幼仪,向她倾诉着这段时间以来家中发生的种种变故。 自从儿子徐志摩迎娶了陆小曼,这个家就开始天翻地覆。 老太太向张幼仪絮絮叨叨地讲述着陆小曼的种种作为。 新媳妇刚进门那阵子,在徐家人面前便让徐志摩当众抱着自己上楼,那场面实在令人尴尬不已。 陆小曼对婆家的东西也从来不顾忌,想吃就吃,想用就用。 有一天,老太太看见冰箱里有火腿,便吩咐佣人做了晚饭,谁知第二天陆小曼便大发雷霆,说那是专门给她的朋友翁瑞午准备的。徐母气不过,却也无可奈何。 但让老人最为不解的,是自己的儿子竟然对此并不反对。 徐志摩辩称,陆小曼与翁瑞午不过是在一起吸食鸦片,互相有个照应,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可在徐母看来,一个闺秀家的女子,与其夫之外的男子如此亲密,实在有悖礼教。 更何况,到了晚上,翁瑞午竟然就在徐志摩夫妇的卧房留宿。 天亮时分,老太太推门一看,三个人竟然挤在一张烟榻上,陆小曼和翁瑞午占了大半个位置,徐志摩则蜷缩在一旁,几乎要掉下去。 徐母愤愤不平,却也爱莫能助。 在她看来,陆小曼简直将徐家的脸面都丢尽了。 可儿子非但不管束妻子,反而处处迁就她,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放在眼里。 老太太叹息道,现如今的年轻人,思想大概都进步得不像样子了。 徐母万般无奈,只得求助于张幼仪。 于是,张幼仪开始思索对策,想要帮公婆脱离目前的困境。她知道徐志摩向来我行我素,如果父母贸然搬离,定会触怒他。 况且,以陆小曼的脾性,也断然容不得公婆在外人面前撇下她。 张幼仪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 "不如这样,"张幼仪建议道,"你们先回硖石老家住一阵子,也好避避风头。 等过些时日,我再以看孙子的名义接你们过来,想必旁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徐母一听,连连点头。 她知道,儿媳虽已离异,却仍为这个家着想。 只是不知,这出走的一去,是否还有回头之日? 1931年11月19日早晨,徐志摩登上了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 他匆忙启程是为了赶赴北京,参加当晚林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 然而,他的生命戛然而止在抵达前的途中,因飞机遇雾坠毁,三人无一幸免。 徐志摩选择飞机作为出行工具,并非偶然。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对快速、便利充满向往。 然而,此次搭乘的航班并未缴纳费用,为节约开支,他接受了这次免费乘坐。 这种隐含的无奈,折射出徐志摩生前困窘的经济状况,也间接揭示了他与陆小曼婚姻中潜藏的矛盾。 飞机失事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林徽因正为演讲做最后准备。 她得知噩耗后,深受打击;而远在上海的陆小曼,情绪也濒临崩溃。 当信使告知噩耗时,她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迅速将自己关在房间里。 对她而言,徐志摩不仅是挚爱,更是生活的支柱。 陆小曼出身名门,自幼享受富裕优渥的生活。 作为上海上流社会的名媛,她钟情奢侈品,偏爱社交活动。19岁嫁入将军家庭后,她依旧保留了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 与徐志摩结合后,她的消费观念并未改变,反而因徐志摩的宠爱愈发肆无忌惮。 徐志摩的父母对陆小曼并不认可,他们认为,这位“花瓶”儿媳不仅无所事事,还无力承担家族重担。 在徐志摩坚持迎娶陆小曼后,他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疏远,也因此失去了家族经济支持。 为了维持家庭开销,徐志摩开始四处兼职,教授课程、撰写稿件、参与公司管理,甚至从事房地产中介工作。 陆小曼奢侈的生活远远超出了徐志摩的收入,她居住在昂贵的洋楼里,购买定制旗袍、进口化妆品,甚至雇佣十几名佣人以维持日常生活的排场。 为了满足妻子的需求,徐志摩不惜向前妻张幼仪借钱,这让他倍感羞辱。 陆小曼因长期身体不适开始依赖鸦片,这进一步加剧了徐志摩的负担。 尽管他多次劝导妻子戒烟,但陆小曼的任性让这些努力化为泡影。 她甚至在争执中砸碎徐志摩的眼镜,完全不顾他的感受。 徐志摩的朋友胡适曾直言,陆小曼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致命伤害。 徐志摩的去世让陆小曼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孤独,她从不再参与社交活动,将自己关在家中,整理徐志摩的作品,用这些行动试图赎清过往的奢靡。 陆小曼开始学习绘画,在翁瑞午的支持下,逐渐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人物,这种艺术成就并未弥补她内心的空虚。 徐志摩去世后,社会舆论几乎一致将责任归咎于陆小曼。 她的任性和奢侈被认为是导致徐志摩过度劳累和意外身亡的重要原因。 徐志摩的家人亦对她不满,最终拒绝了她与徐志摩合葬的请求。陆小曼晚年孤独无依,骨灰甚至无人认领,最终遗失。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曾是民国风云中的一段传奇,但其背后隐藏的现实矛盾也令人深思。 这段关系既展现了浪漫的追求,也反映了对物质与感情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