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28日,蒋介石的御林军“内二警”总队长彭斌、张佐斌策划起义,准备

史记峰会 2025-01-19 23:54:29

1949年11月28日,蒋介石的御林军“内二警”总队长彭斌、张佐斌策划起义,准备活捉在重庆的蒋介石。 1947年7月1日,蒋介石下令将新二十五师改为国民党内政部第二警察总队,即“内二警”。原来南京的警察总队改称为内政部第一警察总队(内一警),负责保卫南京,陪都重庆则由新成立的“内二警”保卫。这两支部队被称为蒋的“御林军”。 1949年11月下旬,解放军挺进到重庆的綦江、南川一带。蒋介石急命在成都的胡宗南调两个军来重庆“保驾”,胡宗南立即用卡车将部队快速运至重庆。 11月26日,俞济时打电话告诉“内二警”总队长彭斌、副总队长张佐斌,要“内二警”立即开赴南岸布防,堵住南岸来的解放军。 张佐斌问俞济时:“局座,平时要新调地方都要有人来接防,今天为什么没有人接防就要我们开走?是否等派人接防之后我们再走?” 俞济时说:“今天不等,立刻调南岸!”彭斌、张佐斌只好听从命令,将“内二警”开往南岸。这样,“内二警”这支“御林军”到11月26日便结束了在重庆保卫蒋介石的警卫任务。 胡宗南的部队于26日当天晚上开到重庆,次日早晨,胡宗南第一军的部队接管了保卫蒋介石的任务。林园、飞机场等处都换上了蒋的嫡系部队。 蒋介石在重庆即将解放之际,突然换掉“内二警”,其原因是:刘伯承早年在川军时,彭斌在刘部当过连长。同时川军将领范绍增曾积极策动张佐斌倒蒋,这些情况蒋都是知道的,所以对“内二警”不放心了。 28日,解放军向“内二警”发起了猛烈进攻,“内二警”节节败退。蒋介石看到“内二警”不断溃退,叫俞济时打电话给张佐斌,要张佐斌将部队开过江来,守浮图关到朝天门一带,以保卫重庆外围及杨森的总司令部。 蒋介石把“内二警”作为牺牲品,致使全体官兵怨声沸腾。当时,解放军势如破竹,席卷长江,挺进重庆,即使来十个“内二警”,也不是对手。经过一番考虑,张佐斌和彭斌不约而同地萌发了一个念头:发起起义,把蒋介石捉起来。 当“内二警”从南岸撤退过了长江后,彭斌、张佐斌便在菜园坝河边的沙滩上开始研究如何发动“兵变”、部署军队之事。彭斌说:“这次行动由张副总队长任总指挥,张副总队长可带几个支队先上去,第一支队摆牛角坨,第二支队摆曾家岩,第三支队摆上清寺,第四支队摆中山路,另外两个支队由我带上去。” 张佐斌说:“我上去把部队摆好后,再听你的安排。” 另一个副总队长麦征甫说:“具体咋个搞法,是否先议一议?” 由于当时是在河边,部队正在撤退之中,怕走漏风声,不得不小心从事,所以彭斌说:“佐斌上去把部队摆好,待我上来以后,再到曾家岩总队部详细商量下一步怎么办。” 张佐斌说:“行,我们指挥部仍设在曾家岩。不过,到时应当把各支队长、大队长也找来统一安排和部署一下。” 简单商量后,决定:用四个支队控制蒋介石在城内的力量,用两个支队捉蒋。研究部署这次“兵变”,只有彭斌、麦征甫和和张佐斌三个人,各支队队长都不知道。就这样,张佐斌带了几个支队先行出发,彭斌和麦征甫在后面组织撤退。 部队到达驻地不久,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三六四师的罗君彤让部下用机关枪向“内二警”猛烈开火。当时张佐斌被搞得不知所措,不知为什么要突然开火。事后张佐斌才知道,罗君彤是受杨森的指使才向“内二警”开火的。因为杨森与彭斌的矛盾很深,杨森想趁机打死彭斌,打烂“内二警”,免得这支部队起义。 彭斌当时在下面看到上去的部队打得很凶,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还以为是张佐斌所为,背叛了他,一时不敢贸然上来。张佐斌在上面很久不见彭斌的影子,等得很着急,就派第三支队副支队长张晋琮赶赴菜园坝去向彭斌请示行动办法。 半小时后,张晋琮回来报告,说下面很乱,无法找人。当天晚上9点多钟,重庆异常混乱,很多车辆开始向成都方向逃窜,有的熟人看到张佐斌就喊:“佐斌,快走,上成都哟!” 张佐斌当时心中很是奇怪,蒋介石不是下令车辆只准进,不准出吗?为什么这么多车在往外面开?大约11点多钟,忽听重庆江北“轰”的一声巨响,全城的电灯顿时被震熄,这时的重庆更加混乱了。 原来这声巨响是江北兵工厂火药库爆炸所发出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特务搞得破坏。 找不到彭斌,难以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张佐斌只好把部队往山洞方向开。殊不知一到山洞,彭斌却已先到了。张佐斌谈了经过,彭斌这才放下心来。正当两人准备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时,大约12点30分左右,突然看见有五部小汽车从林园方向开过来,经过山洞下面。由于电灯被震熄,没能看清是什么样的汽车,更不知是何人。 不一会儿,又看到三架飞机升上了漆黑的天空。这时,张佐斌和彭斌才恍然醒悟:原来是蒋介石及其随从已乘飞机逃离重庆。 蒋介石原先说他在11月30日中午12点钟飞成都,杨森12点以后离渝,没想到竟提前了12个小时出逃。蒋介石突然乘飞机上了天,彭斌、张佐斌策划的“兵变”,扣留蒋介石的计划也就夭折了。

0 阅读:80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