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禄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古旧,但它背后的故事却很有意思。早在汉文帝时期,《韩诗外传》里就提到过官员的收入。在汉朝之前,当官是个“全看皇帝心情”的活儿,收入没个准儿,主要靠赏赐。直到汉朝大一统后,才出现了比较完善的俸禄制度,为官再也不是纯粹的赌博。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努力延续到这里,用“石”计量“禄”,用“斛”衡量“粮”。官员分为十六个等级,领钱、领粮、领衣物,甚至还能分到酒肉。生活过得算是舒坦,俸禄的概念也逐渐定型。
到了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进一步让俸禄有了细化的规则。除了粮、绢、钱,还附带菜田和杂役,等级越高,享受的实惠越大。到了唐朝,俸禄制度继续升级,将官员九品细分为十八级。除了基本的俸钱,还能领田地、赏赐。福利更是周到,不仅有假期,甚至丧亲时还能停职守孝。出差有补贴,常规办公上也能享受“专车待遇”,退休生活优渥,难怪当时许多人争当官。
等到两宋,俸禄制度可以说是迎来了黄金期。除了俸钱和田地,还准备了茶酒钱、马料钱等各种贴心福利。俸禄太丰厚,结果许多官员舍不得退休,朝廷甚至出台奖励政策,劝老臣们腾位。明朝时,朱元璋开始“搞两头”:亲王、贵族的俸禄多得吓人,普通官员却日子紧巴巴。清朝沿用明朝设定,到了晚清,由于战争等原因,财政拮据,官员的待遇越来越差。
从粮食到钱币,再到各种贴心福利,俸禄的形式虽一直改变,但始终是古代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汉唐的繁荣到明清的困顿,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折射出时代的兴衰起伏,说起来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