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战场,其中包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为了避免特殊关注,毛岸英化名“刘秘书”,负责管理机密文件。
在一次美军空袭中,毛岸英见到朝鲜妇女朴真真被炸弹震倒,他毫不犹豫地救起她。朴真真用生硬的汉语求助,称她的小孙女被困在燃烧的房屋中。毛岸英闻言,冲进火海,保护着孩子冲出烈焰。朴真真感激涕零,把他视为亲人,喊他“儿子”。然而,这一声“儿子”,成了永别的象征。
战争愈加激烈,美军疯狂轰炸,而后方指挥部成为重点目标。毛岸英所在的机要处成为首当其冲之地。他决意坚守岗位,守卫机密文件的安全。在一场空袭中,弹片击中了毛岸英,年仅28岁的他英勇牺牲,长眠在异国他乡。
得知“刘秘书”的死讯后,朴真真无比悲痛,她发誓守护他的墓地。1955年,一群中国军人前来计划将毛岸英的遗骨迁回中国,但朴真真含泪阻止,乞求不要带走她的“儿子”。当军人们告知她“刘秘书”是毛主席的儿子时,她既震惊又敬佩。这更让她坚信,无论身份如何,毛岸英始终是那个勇敢无私的英雄。
毛主席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心痛不已。尽管如此,他拒绝为毛岸英搞特殊化,坚决要求按普通志愿军烈士的标准安葬。作为父亲,他失去了儿子,但作为领袖,他选择了大局,认为儿子既然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就应与战友共存亡。
最终,毛岸英长眠在朝鲜,与数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为伴。毛岸英和朴真真,一个是舍生忘死的中国战士,一个是饱经风霜的朝鲜妇女。战争让他们相遇,也令他们分离。然而,他们的故事如同战乱中的一簇温暖光芒,照亮了人性光辉,见证了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