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酒杯,一闪而过的成语却是借酒消愁。 为什么不是《将进酒》,我何愁之有?

靖易谈文化 2025-01-19 17:23:19

端起酒杯,一闪而过的成语却是借酒消愁。 为什么不是《将进酒》,我何愁之有? 年关将近,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工程款结算不到位,信访没有最终结论,离婚诉讼没有判决,一桩桩,一件件,我看到了,听到了,我以最大的同情心表示关注,那是职业使然,说穿了与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就是这样多愁善感。 李白的《将进酒》我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现在能记起的就两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后的李白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将进酒》,我却连背诵都困难。莫非,真的是因为连续几年做无痛胃肠镜,让该死的麻醉剂伤害了脑子。 其实,喝酒也伤脑子,喝多了还伤肝。 老中医曾告诫我,胃肠道有息肉,光手术肯定不行,关键要改善胃肠环境,防止息肉再生。平时不能吃辛辣刺激,不能吃生冷,戒烟戒酒。 医生讲话要符合医学原理,就像我们讲话,要说清楚法律依据的条款项。 如果按老中医说的去做,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特别是好一口美酒佳酿的,不让他刺激辛辣一下,还不如杀了他。 看着桌上的四菜一汤,估摸着下午无事操心,我忍不住同意了酒虫的申请。 酒是现成的,是那种泡了的药酒,菜也是现成的,有酒有菜,何乐不为? 却有一道菜,看着清爽,闻着清香,却是我三年高中时期看多了,吃多了,反胃了,发誓永不再碰的家常菜:水煮白菜。 前文写到高中生活时,我曾用三个苦来形容。学习苦,是每一个经历高中时代的共同感受,当然,也有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他们把打败同学,把同学分数远远甩出一大段距离,视为人生自豪,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学霸。 想当年,我们那一届就有这样的人,看他平时学习并不用功,当我拿出吃奶的力气考取中专学校时,他却轻松拿到了上海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然,这仅是个例。更多的农家子弟为了跳出农门,楞是拿出了拼命的气概,战天斗地,放手一搏。那时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如果学习苦是一种精神上的苦,那么生活之苦,是肉体上的苦,特别是口腹之苦。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我们那个年代的住宿生活。 单说住宿生一日三餐这一项。 早饭:稀饭,馒头,萝卜干。中饭:白菜(包菜),蒸饭。晚饭:稀饭,馒头,萝卜干。 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比如萝卜干有时换成什锦菜,中饭的白菜,有时候是清炒白菜,有时候是白菜炒肉片,有时候是白菜汤。有时候会换成包菜。 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吃完中饭去水池洗饭盒,刚好一辆卡车过来,满满的一车包菜,管理员打开仓库,里面还有未吃完的半库白菜。 当时牙根恨得痒痒的,这管理员为图自己省事,楞是让我们吃了三年的白菜包菜,是不是从中捞了油水就无从得知了。 工作以后有机会上饭店,我是从来不点菜谱上的手撕包菜,别人点了,我绝不会动一筷子,不是人家饭店做的不好,也不想拉仇恨,实在是不想回忆天天白菜包菜的日子。 高中年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缺少营养,让不少同学的体型长成了畸形。我家遗传高个子,三年时间,我从一米七0长到了一米八七点五,只有横向发展,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肚子饿,怎么办? 上午两节课之后,学校允许卖点心的小贩进来,烧饼,油条,麻团品种齐全。下课铃一响,同学们蜂拥而至,瞬间抢光所有食品,当然,能出钱购买吃食的,在六个班级学生中毕竟少数。 突然想起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免费吃饭,免费住宿,统一服装。我们那个年代,怎么可能? 等到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便到了宵夜时间,条件好的人家有饼干,其他的都是乱七八糟的食物,我当时带的是炒雪(谐音),就是用麦子轧成的粉,倒入茶缸,加入热水,然后搅拌,为了改善口味,放入适量糖精,甜甜的正好入口。 有一次,老父亲到城里开会,将餐桌上省下的菜包子送到学校,等我下了晚自习,从棉大衣里取出交到我的手上,那热腾腾的味道,胜却人间美味啊! 扯远了,还是回到白菜。 对付白菜,很多同学想到一招,便是寒假之后从家里带咸肉过来,削几片放进饭盒,与米饭同蒸。 高中三年,我们吃的是大食堂,八个人一桌,菜是共用的,每个人一个饭盒。当蒸有咸肉的饭盒打开,香气四溢,饭也是油光锃亮,这个时候加一点白菜,叫荤素搭配。 毕竟能带咸肉的人家不多,毕竟只能春节之后带点咸肉,其余时间还是以白菜,包菜为主,这就是我如此排斥白菜包菜的原因。 当然,除了白菜,今天中午还有其他美味,夫人的手艺一流,美酒佳肴,正好度周末。

0 阅读:0
靖易谈文化

靖易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