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周总理一生清廉,但在90年代却被发现,他竟然有一笔8万人民币的

曦月谈谈 2025-01-17 15:49:25

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周总理一生清廉,但在90年代却被发现,他竟然有一笔8万人民币的巨额存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于这笔巨款的发现是在1997年,是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在调查账目时意外发现的,让人很不解的是,存款的日子是1976年的7月份,那时候,总理已经过世半年多了。 要知道,那个时候,都还没有“万元户”的定义,一个家庭的存款能超过一万那就相当了得了,8万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笔天文数字。 中央在得知此事后,立马进行了调查,这件事查起来也非常容易,因为周总理的收入基本全靠工资。 建国后,周总理跟邓颖超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就700多元,这个额度后来会有一些变化,夫妇俩在工作的20年时间里,收入加起来总共是16万多一点。 这样来看,这笔8万存款好像就是周总理的“家底”,但仔细一想并不是这样,因为总理夫妇平时吃饭和生活都需要开销,他们还会拿钱帮助困难的干部和亲属,据说光是资助别人的钱就将近5万。 所以说,这8万不可能是总理的存款,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上世纪40年代,一个叫做多利的英国女子开始讲起。 当时的英国被卷入了二战,多利成了“待业青年”,她四处投简历,最后,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接纳了她。 多利主要负责两个模块的工作,一个是负责银行的业务办理,另一个是给中国的国民党士兵发“军饷”。 靠着这份工作,多利对中国有了详细的了解,并且萌生了对中国的好感,后来,一位名叫刘本堃的清华高材生走进了她的生活,两人从相识到相知,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两人一直居住在伦敦,英国虽然受到了战争的创伤,但战后恢复很快,两人的生活水平很高,日子非常幸福。 但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却异常艰难,国家内部一穷二白,外部还有美西方的打压,所以,刘本堃就想着,身为中国人的自己,一定要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回去建设祖国。 这一想法获得了多利的支持,夫妻俩说干就干,把伦敦的资产卖掉后,回到了中国定居,多利也成为了中国公民。 那么,夫妻俩建设中国的方式是什么呢?这跟周总理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本堃夫妻俩是在1967年回国定居的,那时候的新中国已经发展了近20年,但由于苏联的“制裁”,中国的境遇依旧不好。 国家要发展,而发展需要资金,刘本堃夫妻俩一商量,计划把手里的1.2万英镑全部捐出去,虽然这对国家建设来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有总比没有强。 但他们的捐款方式很特别,是通过汇款的方式交到了周总理的手中,总理看过汇票后,发现这是私人存款,国家不能要,于是做出批示:“将存款退还回去。” 遗憾的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这件事被搁置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周总理去世都没能落实。 但汇票一直放着也不安全,怎么办呢?负责这件事的工作者干脆就把钱存入了银行,因为没有捐款人的信息,所以只能以总理的名义存入。 在这里要提一下,退还并不是只退本金,而是连同着利息,足足有46万多。 不过,在刘本堃看来,已经捐出去的钱,哪有收回来的道理呢?这笔钱虽然在当年没有派上用场,但现在依旧可以发挥余热。 于是,在刘本堃的建议下,这46万成了“银行基金”,专门奖励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

0 阅读:65
曦月谈谈

曦月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