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后,1960年周总理再次访问印度,和平商讨边界问题。 和平到底有多么

每日一段历史 2025-01-17 15:37:14

朝鲜战争结束后,1960年周总理再次访问印度,和平商讨边界问题。 和平到底有多么来之不易?60年代初,中印边境紧张局势加剧,周总理再一次访问印度,而这次访问,直接震惊了新德里新闻界,这是怎么回事? 之所以要用“再一次”,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生平不止一次踏入过印度的国土,在1960年之前,还有过三次访印经历。 第一次是在1954年中旬,当时中印关系并不算差,周总理与尼赫鲁进行了多次谈话,达成了一部分共识。 同一年晚些时候,总理再一次来到印度,由于西藏问题,两国的关系有些许波动,访印是想要化解矛盾,只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不过,总理这次的行程比较特殊,他先是去到了印度,然后又去到了巴基斯坦,工作完成后又回到了印度,这便是50年代三次访印的过程。 第四次访印,也是最后一次,发生在1960年,这个时间段是中印关系最为紧张的阶段,双方军队在边境对峙,时不时就发生冲突事件。 当时,两国都召回了大使,如果关系再进一步恶化,那就只剩下“断交”这个选择了。 为了避免事态升级,总理希望借助访印的机会来达成和平协议,那过程如何呢? 尼赫鲁不止一次跟周总理见过面,他打心底里佩服周总理的外交智慧,周总理在来印度的路上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尼赫鲁到底会不会撤军。 1960年4月19日,专机抵达了印度首都的机场,周总理第一个下飞机,放眼望去,机场的欢迎仪式略显“寒酸”,可能只有几十人,与前两次的重视程度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走下舷梯后,一名女记者跟了上来,礼貌询问道:“总理先生,您认为能完成和平使命吗?” 周总理回复道:“尽力吧,一个诚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两个!”这样一番话直接道出了此次访问的背景,我们中国已经拿出了诚意,接下来就看看印度怎么想了。 几天后的晚上,一场记者招待会即将展开,到场人应该是周总理和尼赫鲁两个人,但尼赫鲁退缩了,没有参加。 参会前,有记者跟周总理“透风”,讲了会场的严峻形势,记者甚至把会场描绘成了“靶场”。 没想到,周总理听说后只是轻松地挥了挥手,说道:“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 那么,招待会上都发生了什么呢?周总理能应付过去吗? 原来,会场底下有十分激进的人朝台上喊了一句十分侮辱人的话,他本以为这样会扰乱周总理的心态,但台下热烈的掌声直接把不和谐的声音掩盖了下去。 接下来的40多分钟,总理进行了一次长篇演讲,他的嗓音虽然有些沙哑,但铿锵有力,他畅谈中印历史,所有话语都能凝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印自古以来就是朋友”。 演讲完毕后,接下来是记者提问环节,而按照当时的氛围来看,这更像是“记者发难”环节。 这些记者有印度本地的,也有来自欧洲的,但他们的问题全都很有攻击性和挑衅性,有些记者甚至还倒打一耙,说是中国“侵略”了印度。 如果换做别人,可能就被这些问题淹没了,但周总理面对这些问题却能应对自如,他总是能把矛盾转化成友谊。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问题,是一位名叫韦尔娜的英国记者问出的,她的问题与众不同。“总理先生,您已经年过六旬,但为什么能依旧那么年轻俊美呢?” 这个问题让会场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许多,周总理都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了,笑着说道:“我只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行生活的……” 话罢,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些刚刚还对总理提出了攻击性问题的记者,也不由自主地拍起了双手。

0 阅读:0
每日一段历史

每日一段历史

讲述大国崛起,弘扬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