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底,周总理访问埃及。在招待会上一位情报高官抓住周总理身边无人的空隙,突

叨客文史呀 2025-01-17 15:36:24

1963年底,周总理访问埃及。在招待会上一位情报高官抓住周总理身边无人的空隙,突然来到周总理跟前,趁着握手的机会,低声说了一句:“你们驻苏丹大使馆内装有窃听器!” 1963年的世界局势充满了冷战的阴霾,东西方力量角逐愈发激烈。 在这一年的末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以其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深邃的国际视野,启程访问了埃及,这个位于非洲东北角的国家。 当时,埃及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一部分,尽管叙利亚在两年前已经退出,埃及仍旧保持着这一名称,直至1972年更名。 周总理的此行,不仅是为了加强与埃及的友好关系,也是为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寻求更多的同盟与支持。 12月13日,周总理的飞机从昆明起飞,开启了为期55天的访问。飞机落地后,周总理首先踏足的地方便是埃及的首都。埃及方面为了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众多。宴会上,琳琅满目的美食与佳酿不绝于席,嘉宾们热情交谈,彼此敬酒,场面热闹非凡。正当周总理与宾客交流甚欢之时,一位身穿正装、面带谨慎表情的埃及情报高官悄无声息地接近了他。 这位高官见状,伺机而动,趁着与周总理握手的瞬间,低声告诉他惊人的消息:“你们驻苏丹大使馆内装有窃听器!”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虽然音量极低,但在周总理耳中却引起了强烈的回响。在那个电子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窃听器意味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和情报泄露风险。 宴会在欢声笑语中缓缓落幕,而周总理的心思早已飞往千里之外的苏丹。他不禁沉思:这位情报高官为何要告知这一消息?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阴谋与算计?宴会结束后,周总理没有延误,立即安排联络,变更了原定于苏丹大使馆内的访问计划。为了确保安全,他指示相关人员在大使馆外的草坪上举行活动,并迅速调派技术人员前往苏丹进行彻底的调查。 由于当时中国到苏丹的距离遥远,通讯不畅,技术人员的到达耗时较长。在周总理离开苏丹后,驻苏丹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感到迫在眉睫,不能再等待。他们开始自行调查,首先对大使馆进行了彻底的检查,但初步并未发现异常。于是,他们改变策略,开始挖掘大使馆周围地面,希望找到窃听器的线索。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发现了一些异常细小的电线,这些电线暗藏在地下,似乎指向大使馆的后方。 在热带的阳光下,苏丹大使馆的背后,一座不起眼的宿舍楼里,几个人影忙碌地来回移动。他们手中持有望远镜,不时地窥探大使馆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人穿着普通,脸上带着平凡的表情,但他们的眼神透露出紧张和警惕。宿舍楼的窗帘经常被掀开一角,似乎在记录下大使馆的每一个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使馆工作人员开始注意到这座宿舍楼的异常。他们注意到,每当有人在大使馆附近活动,那些窗户里就会露出一双双窥视的眼睛。开始时,大使馆的人只是觉得好奇,但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他们渐渐意识到这些窥视的目光并非无害。 工作人员们在大使馆周围挖掘壕沟,寻找可能埋藏的窃听器线路。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他们发现了一些异常细小的电线,这些线路沿着地下蜿蜒延伸,部分指向了大使馆后方的宿舍楼。这一发现引起了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他们开始密切监视宿舍楼的动向,尽力避免引起对方的注意。 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国内派来的技术人员终于抵达。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搜索设备,这些设备能够精确地探测和定位电子设备的信号。技术团队迅速投入工作,他们与大使馆的安全人员紧密合作,开始在大使馆内外进行全面的搜索。 这些技术人员行动迅速而谨慎,他们在大使馆的各个角落、墙壁、甚至是地板下面,仔细地检查每一寸空间。随着搜索的深入,他们在大使馆的一处隐蔽角落里发现了大量的窃听设备。这些设备被巧妙地隐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是有意寻找,几乎不可能被发现。 就在技术人员发现窃听设备的同时,宿舍楼里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之前频繁窥视的窗户突然变得空荡荡的,那些原本忙碌的身影也消失了。整座宿舍楼显得异常寂静,仿佛所有人都在一瞬间烟消云散。这种突然的变化加深了大使馆工作人员的怀疑:这座宿舍楼必然与窃听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确信找到了窃听器的源头后,大使馆的安全团队决定采取行动。他们联系了当地的安全机构,请求协助调查宿舍楼的情况。由于这起事件涉及到外交安全,因此当地的安全机构也十分重视,迅速派出了调查团队。 调查人员包围了宿舍楼,进行了彻底的搜索。他们在楼内发现了一些疑似监视大使馆的设备,包括高倍望远镜、通讯器材以及大量的照片和文件,这些都成为了调查的重要证据。通过对这些证据的分析,调查人员初步确认,宿舍楼内的确住着一些与窃听活动有关的人员。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起窃听事件逐渐明朗。大使馆的安全团队和调查人员开始追踪涉事人员的去向,并尝试揭露整个窃听网络的运作模式。他们发现,这个网络不仅涉及到宿舍楼内的人员,还有更广泛的国际关联。

0 阅读:2500